慈善公益报>草根慈善
甘金华:从农民工到慈善家
2015-11-04 10:50:35    湖北网

   甘金华,湖北省华发鼎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先后获得武汉市劳动模范、武汉市十大慈善之星、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杰出贡献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职工职业道德标兵等殊荣,荣获两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先后当选武汉市人大代表、湖北省党代表、湖北省人大代表等社会职务。2009年和2013年,他先后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湖北省三任省委书记俞正声、罗清泉、李鸿忠对他的先进事迹作出了学习批示,2011年,省委书记李鸿忠批示:向甘金华同志学习,像甘金华同志这样的企业家越多,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美好!

  
  为贫困地区修路、建校、资助贫困学生、救助病困家庭、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在荆楚大地,甘金华的善行声名遐迩。他以慈善作为人生永恒的追求,用实际行动痴情慈善事业,唤醒了千万颗爱心。20年来,他捐出的善款逾2000多万元,无私资助贫困学子1000余人,帮助过3000多个农民工兄弟和城市贫困者。当人们为他的慈善义举感动时,他却永远保持一颗平实谦厚的心,在慈善奉献中彰显人生价值。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1964年2月25日,甘金华出生在武汉市新洲区汪集镇吴河村一农家,上有两个姐姐,家庭入不敷出,紧随弟弟、妹妹出世后,家境更是举步维艰,一家食粥米常赊。“小时候,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因为家大口阔,我常常吃了上顿愁下顿,能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饭,便是最开心的事情。”那时的境况甘金华刻苦铭心,“可苦难也是一种人生财富,磨练了人的意志。”
  
  那是1981年秋,正念高三、成绩名列前茅的甘金华,因交不起20元学费无奈辍学,不得不离开魂牵梦萦的校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减轻年老体弱父母的负担,当年底,他含着泪水背上破旧的背包和打满补丁的棉被,穿着一双破球鞋,只身走出农村来到武汉。初来乍到,举目无亲,甘金华寄人篱下。后在老乡的介绍下,到武昌徐家棚塑料厂当学徒,月工资20元。
  
  甘金华一门心思钻研谋生技术,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供弟妹读书。短短两年时间,他不仅掌握了电工技能,还学会了各种电器修理技术。
  
  有一件意外的事,至今让甘金华记忆犹新。一天午后,他来到修理间专心致志地安装一台电动机,不知内情的新学徒工贸然合上电闸,强大的电流瞬间将甘金华击倒。千钧一发之际,师傅一个箭步冲上去拉下电闸,经及时抢救,他死里逃生。
  
  在甘金华记忆里,恩师如父,技艺精湛,品格高尚。每逢节假日,他都会上门看望,20多年未曾间断。老人去世后,他上门主持操办丧事,并承担所有开支。甘金华坦言,爱他如子的师傅对他日后行善产生了重大影响。
  
  1985年,拥有一技之长的甘金华打定主意创业,在武昌中北路租下一间门面经营电器修理。创业之路异常艰辛,为了以信誉招徕客户,他不分昼夜勤扒苦做,常常不知疲倦,工作至次日清晨,三四天不休息也屡见不鲜。几次突然鼻血涌流,身体到了生理的极限,可他仍默不作声继续坚持。
  
  有付出就有回报,凭借过硬的技术、诚信经营,甘金华在业内声名大振,顾客盈门,并争取到金星、莺歌等名牌电器修理总代理,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风光的背后,甘金华认识到,电器维修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各领风骚三五年,难有大发展,必须蓄势待发谋求转型,实现新的腾飞。1992年,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甘金华把握千载难逢的商机,倾其所有,义无反顾转型进军建筑领域。
  
  多年的艰辛打拼使他深刻地醒悟,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创造财富。工作繁忙之余,他坚持刻苦自学,并报名参加湖南大学武汉函授班“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2011年,甘金华迎来人生新的起点,经过慎重抉择,加盟拥有建筑一级资质的华发鼎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华发鼎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享誉湖北乃至华中地区,建有湖北省实验中学、武昌火车站办公大楼、武汉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大楼等标志性建筑。
  
  母亲在他心中播下行善的种子
  
  回顾20年痴情慈善事业的心路历程,甘金华坦言,“是乐善好施的母亲潜移默化影响了我一生。”勤劳的母亲有一副菩萨心肠,当年一名流浪乞丐长年滞留村里,忍饥挨饿的母亲仍时不时接济食物,天冷时送上御寒衣服。
  
  记得那时候,每年除夕,母亲携着一家人,包上平时鲜见的花生、麻花、油条等,到村里鳏寡孤独者家中聊天守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善良的母亲在他幼小的心中播下了行善的种子。
  
  1994年,甘金华一次返乡不经意的善举,从此开始了人生乐善好施的慈善长征。那年盛夏,常年在外打拼,事业有所起色的甘金华回家看望双亲,偶然听说同乡一名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无钱交学费,准备辍学赴远方打工。甘金华绷紧了神经,未能圆大学梦一直是他心头隐隐的心痛,“绝不能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征得父母支持,他将准备孝敬老人的700元钱悉数捐出。
  
  他深知,几百元钱并不能解决贫困学生的全部困难,可正是从那一刻开始,他真切地感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他人时,自己也是一种快乐。“不图别的,一个人做一件事能让别人摆脱困境,这就足够了。”甘金华脸上写满了真诚。
  
  当得知村里急需修路,他毅然捐赠了40万元家底中的37万元。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遥远,村民不用肩挑背扛了,成了一条“致富路”。家乡地势高、水源不足,村民耕种多年一直靠天收,甘金华暗自铆足了劲,积攒20万元打了一口深井,圆了村民增产增收梦……
  
  对于这些,甘金华总觉得做得还不够好,他说:“我有今天多亏了党、多亏了这个好社会,我的母亲一直教育我,我是农民的儿子,忘本之心不可有,报恩之心不可无。”
  
  “他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
  
  “举手之劳,改变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命运,这样的善行应当坚持。”甘金华对记者说。做善事成了他的另一个“职业”。
  
  甘金华和吴天祥两人从相识到相知缘于一次不留名的善举。2003年春节后的一天,武昌区白沙洲社区盲人姚良俭找到时任副区长的吴天祥,噙满感激泪水送上一面锦旗:“谢谢您给我家修好新房!”吴天祥一头雾水:“你感谢错了对象,不是我派人去修的。”
  
  经打听才明白真相。原来,甘金华到区信访办感受吴天祥接访,恰逢姚良俭反映破败的房屋年前被雪压垮,无钱修复到处借房栖身。“春节刚过,无钱更缺人呀!”吴天祥束手无策心急如焚。孰料,甘金华翌日不声不响地带领10多名工人,将姚家的房屋修好了。
  
  从此,甘金华成了吴天祥身后的“富亲戚”,遇到需要紧急救助的对象,解燃眉之急的必是甘金华。甘金华说:“在感恩与回报路上,我会始终紧靠在吴老身边,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
  
  在吴天祥的引荐和介绍下,几年间,为武昌福利院、武钢残疾儿童福利院、新洲区汪集第二福利院,送去价值30余万元的电脑、空调、电扇、取暖器、保暖衣,以及体育健身器材等。
  
  甘金华说,“88岁的孤寡老人冯婆婆是我的牵挂。”冯婆婆终身未嫁,20多年前,看到她一个人生活艰辛,甘金华就开始帮助她,不仅给她买了电视、电扇等家电,逢年过节还带着家人去看望她。前些年,考虑到她的身体,给她在黄陂陵园买了百年之后的安身之地。
  
  做善事对甘金华来说,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受助对象中许多人只知道自己的恩人是一位“湖北好人”,却不知道他的名字。若不是吴天祥写信给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甘金华所做的善事或许至今还鲜为人知。吴天祥在信中写到:“他十多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做好事,不求名、不求利、不求回报,我应该向他学习。”
  
  2008年春节,他捐出十多万元,购买了一百台彩电,给一百户贫困残疾家庭,并和市残联工作人员,以及厂家技术人员一起上门安装调试,让他们安心看春晚;同年5月,汶川地震后,他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就拿出15万元捐赠到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年底又冒着严寒赶至四川绵竹、汉源等灾区,为孩子们送去价值21万元的新棉衣。
  
  2009年8月20日,他捐款50万元倾力加盟华夏千秋教育基金,用于资助地震灾区及边远山区那些清贫中甘于奉献的农村老师;2011年11月,他捐款60万元参加武昌慈善总会启动的“爱心成就梦想”助学活动,同月17日,他又捐款100万元为大别山区孩子订阅读书资料,捐款20万元参加武汉晚报开展的“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
  
  2012年3月18日,到协和医院为心脏裸露在外的河南小伙黄荣明送去救急医疗费,这一善举,引来了23万元善款,让“裸心哥”黄荣明创造了生命奇迹;2013年7月,湖北希望工程第四届慈善晚会现场,甘金华携儿子甘泉,捐助25万元支持希望工程,让爱心传递、慈善接力、薪火相传;8月13日,甘金华再捐50万元,成立甘金华助学助困基金,用来帮助贫困学子和处在困境中急需帮助的人。
  
  2014年夏天,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马坪村的一对龙凤胎姐弟都考上了大学,可家里太穷出不起学费,知情的乡亲支招:“找甘金华,他会帮助你们。”没多久,甘金华到大山深处送去15万元善款,帮助龙凤胎姐弟和73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这样的故事很多,甘金华捐出的2000多万元爱心款中,大部分都给了贫困学生。
  
  “他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武汉市新洲区汪集镇吴河村村委会主任程长林说。
  
  创建“朋友慈善圈”众筹爱心
  
  甘金华专门聘请了一个助理,每天帮他处理各地的求助信,分轻重缓急给予安排。他还建立了“朋友慈善圈”,动员和组织朋友们一起做慈善。更让甘金华欣慰的是,不少受到资助的人有了感恩和回报之心,形成了长长的“社会爱心链”。
  
  多年的慈善历程,让甘金华深刻地意识到:“我散尽家产,也只能帮助很少一部分人,只有唤醒全社会的慈善热情,才能帮助更多的人。”因为他相信,爱心的火炬是可以传递的。因此,2006年12月,当选为武汉市人大代表的甘金华,思考着自己的议案:慈善事业。
  
  2007年,在“慈善公益事业立法议案”中,甘金华提出了“建立慈善捐赠的奖励机制,提高捐赠企业的税收减免比例,健全捐赠钱物的社会公示制度……”以鼓励更多的人“向着慈善的阳光奔跑”,这一建议案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采用。
  
  为发展慈善事业,只要是社会上开展的慈善活动,他都热心参与。不仅如此,他还带动家人和朋友参与到慈善助人活动中来,为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送上拳拳爱心。
  
  在甘金华的带动下,他的朋友纷纷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陶火生、刘鑫峰、王涛、陈敬明、方如明、乐红文、白汉洲、涂华安等是“圈”里的“铁杆粉丝”团队。在湖北省,哪个部门或单位举办慈善活动,总能看到“慈善圈”里朋友的身影。
  
  一直以来,他带领“慈善圈”朋友到贫困县长阳,每年为考上大学的学生送去10万至15万元的学费,圆了500多名山里孩子的大学梦。
  
  在甘金华的感召下,很多接受过他帮助的人开始像他一样回报社会:靠他资助圆了大学梦的吴娟,2004年毕业后领到的第一个月工资就拿出200元捐给一名贫困学生;女大学生徐琼书从第一次领工资起,每月拿出200元资助边远农村贫困小学生;读大三的高彩霞加入了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周末到智障儿童学校去照顾孩子们……
  
  2007年,受资助的学生们还组成了一个“寻恩团”,相互鼓励,并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困境中的人,他们纷纷表示,要把甘叔叔的爱心传递下去。“裸心哥”黄荣明说,“我的生命是武汉人民给的,更是甘叔叔和他‘慈善圈’的朋友给的,我唯有养好身体,早日回报社会。”
  
  受他资助的外省贫困山区学生说:“甘叔叔用爱心给我们传递了希望,为大武汉和湖北增添了光彩,我们会将他的好铭记在心,会将他的爱延续下去。”
  
  “这是我所期盼的,让爱心像蒲公英的种子,风吹到哪里,就播撒到哪里。”甘金华说。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