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振东新区莲花社区慈善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这一去年新成立的社区目前已募集慈善帮扶基金50多万元,达到了创建慈善社区的标准。 这是嘉兴建设完成的第1106个村(社区)慈善工作站。2012年4月,嘉兴市启动了省农信杯“万村(社区)慈善帮扶基金工程”活动,并作为每年度的重点工作和创新举措,上下联动,着力推进。历时三年,嘉兴全市实现了村级慈善帮扶基金建设全覆盖,募集帮扶基金1.75亿多元,平均每个村(社区)募集资金近16万元,群众参与捐赠达70%以上,有85个村(社区)慈善工作站达到省、市级慈善村(社区)创建要求,圆满完成了三年基本全覆盖的目标任务。 自去年年底起,这项工作嘉兴市已名列全省第一。 “人们愿意参与慈善事业,重要一点在于它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市慈善总会的相关负责人说,千村(社区)慈善帮扶基金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基础工程、道德工程,“在村一级建设慈善工作站,募集慈善帮扶基金,就是要让这样的基层慈善、‘草根慈善’不降温,让更多群众沐浴慈善的阳光。” 嘉兴市基层慈善帮扶基金交流会 “救助台阶”直通困难群众家 “我老伴下个月的药费这么快就有着落了,你们真是雪中送炭啊!”接过装有2000元村级慈善救助金的信封,嘉善县姚庄镇姚庄村72岁的村民老倪握着村民政联络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几年前,老倪的妻子患上了肺癌,为了治病,全家倾尽了十多万元积蓄。如今,老倪夫妇年高体弱,儿子每月2000多元的打工收入成了全家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今年,孙女上学开销增加,妻子病情加重,每月药费要几千元,沉重的经济负担令全家人一筹莫展。 得知倪家的处境,姚庄镇、村两级立刻启动了救助方案。今年4月9日,在村民政联络员的帮助下,老倪提出了救助申请;4月10日,姚庄村召开评议会,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讨论后,一致同意将老倪家等5户困难群众列为村级慈善帮扶对象。经过公示,一周后,救助金就发到了帮扶对象的手中。 在嘉兴全市,与老倪家相似的故事正在不断发生。“村级慈善救助是慈善网络向下延伸的最后一级台阶,让援助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遭遇困境的居民手上。”嘉兴市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说。 2012年,我市启动了村(社区)慈善工作站建设和慈善帮扶基金募集工作。市、县、镇三级坚持上下协调,积极服务,及时总结了村(社区)建站与建帮扶基金“七步走”方法和“宣传引导不留死角、激活慈善资源不留死角、整合慈善力量不留死角”三项原则。三年来,从零到1106,“草根慈善”一步一个脚印,将“救助台阶”延伸到了越来越多困难群众的家门口。 “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是慈善的根本和落脚点,没有救助,慈善就没有生命力。”市民政局局长沈海明说,“开展各类慈善救助活动,创新救助形式,既是为村民帮困解难、让村民感受慈善温暖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慈善组织取信于民、提高公信力的重要标志。” 从你追我赶参与一场竞赛到齐心协力筑起一张网络,作为现有市、镇(街道)两级慈善组织及其工作职能的延伸,在嘉兴的慈善救助舞台上,村(社区)慈善工作站与村级慈善帮扶基金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13年秋季的菲特台风中,市慈善总会及时下文,各地村级慈善工作站共发放救助金50多万元,涉及救助对象2000多人。 “崇福镇芝村村慈善帮扶基金给村里1072名老人和36户困难户发放近23万元慈善救助资金,洲泉镇青石村从村慈善帮扶基金中拿出7.8万元用于救助活动,屠甸镇全镇9个村(社区)慈善帮扶基金拿出18.5万元用于救助活动……”这是一份来自桐乡市慈善总会的清单,记录的是2015年春节期间,该市各地救助活动的安排。 海盐县坚持基层慈善资金“镇募镇用、村募村用”、“一级法人、三级管理”的管理运行新模式,借助村级慈善帮扶基金等资源为困难群体量身定制“帮你圆大学梦”、高中助学和“励志儿童”评选表彰等助学套餐项目以及重特大疾病困难救助、“造血型”救助等一系列救助项目…… 无论是常规的助困、助学、助残、助老等活动,还是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村(社区)慈善工作站与村级慈善帮扶基金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抢眼。在一次次急公好义的行动中,“草根慈善”以村(社区)慈善工作站为平台,以村级帮扶基金为动力,为慈善事业长远发展、和谐幸福社会建设夯实了基础。 “慈善一日捐”活动 “爱心储蓄罐”汇聚社会善力量 “草根慈善”谁来办?嘉兴的城乡社区平均募集资金近16万元,广大市民以平均70%以上的捐赠参与率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早在起步之时,“草根慈善”就在嘉兴的最基层表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2012年4月28日,桐乡市慈善总会和崇福镇慈善分会精心培育的“试点”——芝村村慈善工作站在全市率先宣告成立。成立大会现场,200多名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及企业主踊跃捐款。其中,村党委书记不仅让自己所管企业捐款25万元,还个人带头捐款4万元,用实际行动带动了本村所有企业和群众。一天之内,该村1100户农户中,有798户参与捐款6.87万元;136名党员和村民组长捐款2.347万元;全村18家企业100%参与捐款,总额128万元;45位企业员工捐款达46.88万元。 来自基层的参与热情正是“草根慈善”不竭的源头活水。三年来,嘉兴“草根慈善”事业如星火燎原,越来越多的村落与社区如芝村村一样,在建设基层慈善工作站、募集村级慈善帮扶基金的过程中凝聚起了善的力量。 在桐乡市石门镇墅丰村,村级慈善工作站成立时,当地还没有规上企业,仅11家作坊式小微企业,慈善资源十分贫乏,但村里的党员干部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他们走厂串户募集善款,告诉群众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在海盐县,“草根慈善”的迅速发展赢得了上下共同关注,动员起来的公益力量也不再局限于村庄内部。2012年11月,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县慈善总会签订协议,出资50万元设立嘉兴全市首个“村级慈善帮扶基金工程促进基金”,用于开展村级慈善工作培训、宣传和竞赛工程,激励开展“造血型”生产扶贫等救助活动。 救助是慈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募捐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作为基层的“爱心储蓄罐”,募集村级慈善帮扶基金不仅是对爱心的汇集,也是对基层凝聚力的检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公民意识的逐步增强,在村民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慈善事业中的同时,企业回报社会支持扶贫济困、支持老年人福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现象也逐步增多。在新形势下,各级慈善总会及时把这些行为,特别是支持村公益事业也纳入村帮扶基金的项目内容,加以规范,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支持建立村帮扶基金的积极性。 冠名基金、留本冠名基金、小额冠名基金、慈善超市……在嘉兴城乡社区,善款募集的渠道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而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在继续培育“慈善一日捐”长效机制的同时,互联网小额劝募也成为渠道开发的重点。在养老、助孤、助残、医疗、环保、社区服务和各种社会需求领域,公益信托、遗产捐赠、房产捐赠、股份捐赠、知识产权捐赠……越来越多的新型募捐形式正在进入人们的视野。 慈善文化托起精神家园 三年来,千村(社区)慈善帮扶基金工程竞赛活动在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之外,还带来了什么? “我长大以后,也要经常帮助村里遇到困难的人!”姚庄村困难群众老倪一家受到村慈善帮扶基金的资助后,小孙女脱口而出说出了这句话,童音稚嫩而坚定。 “草根慈善”源自邻里之间最朴素的守望相助,在一次次捐赠与救助的互动中,慈善文化润物无声,将爱的种子播撒到了人们的心田里。 “草根慈善”如何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过去一些村民认为,做慈善只是有钱人的事。通过建立村级慈善工作站,我们要进一步宣传慈善理念,普及慈善文化,激发‘人人参与慈善、人人奉献爱心’的文明理念与实际行动。”全国文明村、秀洲区油车港镇池湾村党支部书记熊建祥说,“慈善文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建设慈善文化村,就是要做到慈善文化广泛普及,慈善理念深入人心,合力打造一流村貌,营造慈善文化宣传氛围。” 走进如今的池湾村,农家墙壁上是一幅幅构思巧妙、技艺精湛又贴近农村生活的彩绘,“文化墙”鳞次栉比连成了一道赏心悦目的画廊。慈善文化与新二十四孝、新农村建设、“五水共治”等主题内容一起,融入了这面墙,成了一道新的风景。 在慈善文化通过艺术潜移默化传播的同时,池湾村也立足于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慈善文化的承载和激励,不断提高村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以及慈善意识,令广大村民争当慈善事业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村里每年都会开展一次募捐,在村里最显眼的位置上的爱心捐赠者榜上有名,这一做法不仅增强了慈善资金的透明度,也让捐赠者产生了满满的光荣感。 慈善,不仅能够感化一个人,也能为一个村落、一个社会开辟一方精神家园。 村里建立的慈善工作站,贴近民生、贴近实际,利于把慈善救助更准确、更及时地做到家。哪家最困难、哪家最需要救助,村干部、村民最清楚。在村庄内部的慈善救助系统中,捐赠者亲眼看到自己奉献的爱心切实救助了困难群众,受助群众也确切知道了自己得到了谁的帮助,增进了邻里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更激励和激发了社会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一个小小的工作站,不仅能帮助群众解决燃眉之急,也对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融洽干群关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产生了直接的作用。 在深化村级帮扶基金建设成果基础上,随着慈善文化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蔚然成风,我市“慈善文化村”创建活动也吹响了号角。随着“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理念不断推广,嘉兴人“勤、善、和、美”的核心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传扬。 “社区慈善工作站成立了,帮扶基金也建立了,但这还不是目标,也不是终点,这仅仅是工作的开头和起步,只是一个开端。”沈海明说,慈善事业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每一个人内心的善念,它不应该是个人偶尔情绪化的闪现,而应是内化成每一个人的理念;它也不是个别人的壮举,而是社会互帮互助的制度化体现,需要一种常态化的运作轨道来支撑。 从自上而下的帮扶到“草根慈善”,一方面,慈善的触角在不断向下延伸;而另一方面,随着参与度的不断提升,慈善正在具有越来越强的可持续性。随着“草根慈善”全面开花,嘉禾大地上,正在崛起一个个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美丽“慈善村”。(嘉兴日报 记者 戴纯青 通讯员 李国海) |
责任编辑:bj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