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群中山公益人聚在一起探讨社会创新。从“让流浪者导游行走路线”,到帮助边缘青少年重返正道,解决方案的创新性让不少人为之兴奋。可笔者认为,再新颖的点子也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创新。它需要政府主动与公益组织互动,而这种互动除了给予资金支持,还需让公益组织有能力、有渠道,推动政府政策出台或改变,营造更好的公益氛围。
在中山,“政府购买服务”已不是什么新鲜词,购买服务后也没有一劳永逸。通过政府搭台,如今中山全民公益成果已遍地开花,参与者众,创新形式层出不穷——从“72小时书店”,到关爱留守儿童,自闭症儿童家长扶持计划等不一而足。
但笔者了解到,不少公益机构依然面临诸多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来自自身能力问题,有的却是由于政府和公益组织关系不亲密所致。而政府对服务后期的追踪,无论是对社工机构的购买服务,还是对“博爱100”项目的考核,多采用量化考核,如财务是否健全、开展的服务次数、受惠人群、覆盖面等。除了这些常规“考核”、督促成长之外,公益组织希望政府多些聆听他们的声音,从成长性方面给予更多支持的“票数”。
在平时的接触中,笔者就听到社工和民间志愿者有这样的声音:希望形成一些意见反映给政府,但对一些社会组织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他们往往会选择通过媒体报道,缺乏更为有效的途径与政府层面互动。诚如市第二届“博爱100”最强公益评选活动评委卢永靖所言,公益组织在推动“政府成长”方面力量还可以增强。
再来看看,韩国相关部门是这样与公益组织互动的,一是通过立法建立对等关系,政府设市民协力科,根据法律资助民间公益组织的活动;二是政府官员会主动到一些民间组织学习。由于民间组织对韩国民情有充分掌握和研究,其开办的“县市长学院”吸引了大批官员和公务员进修报读。
国情不同,当然不能照抄照搬,但值得借鉴的是,政府可以拓展更多渠道去 “倾听”,以更加多元的方式与公益组织相处。往后,可通过人大立法或政协、统战部门等部门努力,建立相关的平台和操作模式,让政府主动、及时了解公益组织发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购买课题研究等,实现良性互动。这样,公益组织在推动“政府成长”方面,才会更有力量,更有效果。
责任编辑:bj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