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淮安 情满江淮
——江苏省淮安市慈善总会成立20周年巡礼
2019年,淮安市慈善总会会长陈洪玉(中)慰问困难群众。
慈善公益报 江苏淮安,这块漂浮在水上的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慈善文化源远流长。为报漂母一饭之恩,韩信馈之以千金的故事,传为施恩与感恩的美谈。周恩来总理心系人民,胸怀天下,把心中的大爱洒满中华大地。先贤垂范,播撒下爱的种子,培育出包容博爱感恩的淮安慈善文化。
改革开放为淮安慈善事业的发展送来了强劲东风,1999年12月,淮阴市慈善总会应运而生,2001年,更名为淮安市慈善总会。20年来,淮安慈善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弘扬“慈心为本、善举为民”的慈善理念,秉持“大爱淮安,情满江淮”的慈善精神,改革创新,砥砺前行,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广泛募集善款善物,积极实施慈善救助,较好地履行了政府社会保障的补充职能,为淮安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总会成立以来,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4.65亿元,其中捐款2.05亿元,累计支出4.55亿元,其中善款1.91亿元,先后救助各类困难群众30多万人次。2010年,淮安市被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表彰为首批“中国爱心城市”;2014年、2016年、2018年连续三届荣获中国公益慈善指数百强城市称号。
秉承文化传统 促进慈善宣传
慈善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是做好慈善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多年来,市慈善总会紧紧依托各种媒体,全面宣传《慈善法》《江苏省慈善条例》等法规政策,不断创新慈善宣传方式和途径,让浓浓的爱意始终弥漫在淮安大地上。
慈善法规入脑入心。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统领和规范慈善事业的第一部大法。为了学习、宣传好《慈善法》,市慈善总会提请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了贯彻落实慈善法座谈会,通过宣讲、咨询、编印小册子、广场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形式,广泛宣传,反复宣讲,让社会各界人士和每位慈善工作者熟悉慈善法精神,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慈善文化进校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少年善则中国善。为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在校园中弘扬社会主义慈善文化,建立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营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慈善文化氛围,增强广大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市慈善总会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慈善读本》进课堂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了弘扬周恩来总理大爱精神,在周恩来总理120周年诞辰之际,市慈善总会又出资80万元,与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合建了全市第一个永久性慈善文化教育基地。
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用身边的人教育人,用身边的事感染人。市慈善总会把发现、培养和推广本地慈善事业的先进典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淮安区苏嘴镇81岁退休干部颜正明20多年如一日,倾心助学,圆了626位贫困学子的求学梦;清江浦区爱心志愿者服务社社长杨玉琴数十年乐善不疲,助困助学,帮老扶残,把自己的回迁房用作慈善活动场所;淮安区市民王建荣,身患残疾,平日以修鞋为生,收入微薄,坚持做慈善达37年之久,向灾区捐款、资助困境学子、帮助乡亲邻里;清江浦区慈善总会秘书长王凌10多年来义务奉献,热心慈善,换位思考,周到服务,成为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个人)奖”得主。市慈善总会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宣传他们的善心义举,引导全社会见贤思齐,学习榜样,认知慈善,参与慈善,从我做起,从小善做起,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营造了全民向善的氛围。
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为了加强慈善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淮安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市慈善总会除了办好淮安慈善网站、淮安慈善微信公众号和《淮安慈善》杂志外,加强了与《淮安日报》、淮安电视台、《淮海晚报》等主流媒体的合作,加强了同淮水安澜、淮安新闻网、无线淮安、淮安视听网等新型媒体的联系,还与《慈善公益报》、新华通讯网、人民网、江苏电视台等媒体建立了紧密联系,大力传播淮安的慈善活动,适时推送淮安的慈善新闻,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扩大了宣传阵地,争取了更多的舆论资源。
创新筹募模式 做大资金规模
筹募善款是慈善组织的基础工作和第一要务。多年来,淮安市慈善总会不断探索创新筹募方式,善款筹募能力稳步提升,募集资金的总量连年增长,实现了善款的保值增值。
建立“一日捐”长效募捐机制。2003年以来,淮安市连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赠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动员部署,亲自组织劝募工作并率先垂范,带头捐赠。15年来,累计募集善款6000多万元,捐款人数不断增加,募集资金逐年增长。201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每年9月5日确定为“淮安市慈善一日捐”活动日,建立了善款募捐长效机制。
探索建立“合同认捐”新模式。为破解善款募集难的问题,市慈善总会通过组织调研、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积极探索“合同认捐”新模式。6年来,共募集善款8000多万元。仅2013年,淮安市国联集团等10家企业就认捐7400万元,为淮安市慈善资金规模的做大注入了源头活水。
创新推出冠名基金和定向捐赠。为了拓展善款渠道,募集更多的慈善资金,市慈善总会创新推出冠名基金和定向捐赠,调动了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积极性。自2017年以来,已经有10多个单位冠名,基金总额达几百万元,涌现出万邦香料集团、中设集团、中山医院等多家热心慈善公益的企事业单位。
搭建“互联网+捐赠”在线平台。市慈善总会紧紧抓住“互联网+”时代为慈善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着力打造“互联网+捐赠”阳光慈善新模式,推动慈善事业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2013年,市慈善总会联合市民政局在全国首创了在线捐赠救助平台“淮安阳光慈善网”,2016年,又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实现了“指上慈善”,方便了求助者和捐赠者,同时快捷透明,捐赠者知道捐给了谁、用在何处,受助者知道是谁捐赠的、捐赠了多少。这项创新在全国领先,被《慈善法》所吸纳。
适时开展重大灾害专项募捐。爱无涯,善无疆。遇有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社会事件,市慈善总会都及时组织开展专项募捐。20年来先后组织了较大规模的8次专项募捐活动,募集专项善款近亿元。其中,2005年为淮阴区“3·29”氯气泄漏事故募集善款200余万元,2008年为汶川特大地震募集善款4272.20万元,2010年为玉树地震募集善款908.12万元,2013年为雅安地震募集善款423.54万元,2016年为盐城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募集善款120多万元。所有善款都在第一时间送到灾区,让受灾地区群众及时感受到周恩来家乡人民的一片爱心。
打造品牌项目 助力脱贫攻坚
慈善救助是慈善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年来,市慈善总会精心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持续聚合慈善资金,着力开展重点专项救助,不断发挥慈善项目品牌效应,特别是近几年来,全面助力脱贫攻坚,三助并举,精准济困,为淮安脱贫奔小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精心打造慈善救助项目,发挥慈善品牌效应。1999年以来,市慈善总会先后精心组织实施了“光明行动”“爱心起航”“心蕊工程”“助跑工程”“情暖江苏·爱在淮安”等10多个精品慈善救助项目,涉及救灾、助困、助学、助医、助残、助老等多个方面,投入善款1亿多元,受益者达20万余人。这些精品项目的实施,面广量大,受惠者众,充分彰显了慈善品牌效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持续聚合资金,着力开展重点专项救助 慈善资金是有限的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怎样既兼顾一般、又突出重点,实施更加有力、有效的资助?市慈善总会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项目,不断聚合慈善资金,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再把这些资金重点用于专项救助,集中力量办大事,让特别困难的群众和特殊的困难群体得到及时有力的帮助,促进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自2001年起,市慈善总会配合中华慈善总会组织实施“微笑列车”项目。13年中,共为2316名唇腭裂儿童实施了矫治手术,投入救助资金1300多万元。该项目荣获国家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荣誉称号。
2016年以来,市慈善总会携手人保财险淮安分公司,实施了“关爱青少年·慈善进校园”中小学生重大疾病保险项目。市慈善总会每年投入150万元,为全市在册的63万多名中、小学生及特殊教育学生,按每生2.39元标准交纳保险费。在年度保险期间学生首次确诊患重大疾病的,每例赔付2万元。此举缓解了患病学生家庭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困难。
在乡老复员军人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他们扛过枪、打过仗,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这些老军人年岁已高,身体状况日益下降,有些人经济窘迫,生活比较困难。市慈善总会出资150万元,联合人寿保险公司为全市辖区内所有登记在册的在乡老复员军人购买慈善保险,产品包括医疗费、护理费、安葬费、生日红包、困难补助等项目,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战士的关怀,也体现了社会各界对老军人的尊重,受到了老复员军人及其子女的一致好评,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三助并举,精准济困,助力政府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困难群众的殷切期盼。十八大以来,市慈善总会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大局,顺应大势,闻风而动,坚决响应。2017年,市慈善总会加大对省级重点扶贫片区的淮安区、涟水县、盱眙县10个乡镇的精准济困力度,先后走访调研了170户特困家庭,根据各户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做,一户一策,制定合适有效的、个性化的帮扶方案。对无房、危房户实施建房、修房;对经济困难、读不起书的孩子实施持续助学;对身患大病报销后的自费部分实施再救助,实在看不起病的介绍到市慈善医院免费治疗。通过助建、助学、助医三助并举,精准帮扶,实现了省级扶贫片区重点乡镇全覆盖,大体满足了特困群众住房、读书、医疗的基本需要。两年中累计帮助115户无房户新建住房,帮助22户危房户修缮房屋,总面积达到7289平方米;助学140人次;帮助重大疾病患者就医18人次;为特困家庭添置家具等生活用品37件,累计投入慈善救助资金541.7万元。2019年,市慈善总会配套省慈善总会在省级扶贫重点片区盱眙县管仲镇、革命老区淮阴区刘老庄镇投入240万元实施“光彩慈善安居工程”。对市慈善总会精准济困的做法,市委书记姚晓东、市长蔡丽新分别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省慈善总会在淮安召开会议,专门进行了推广。
聚合慈善资源 吸引社会力量
创新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源泉,改革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动力。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市慈善总会也十分注重汲取现代文明的精华,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聚合资源,多方勠力,为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
创新募用分离模式,提高慈善资源利用效率。市慈善总会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募集了资金和物资,但是苦于人手偏少、精力、时间受限。社会慈善公益组织体量庞大、人数众多,但善款的募集渠道不畅、办法不多。为了实现优势互补,让慈善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3年来,市慈善总会采取募用分离的新模式,通过招投标程序,择优资助慈善公益组织85个,投入项目资金约200余万元。此举不仅带动全市社会慈善公益组织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而且促进了各种类型的社会慈善公益组织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全市注册公益慈善组织达231个、志愿者团队3174个、志愿者总人数达86万人,全市志愿者志愿服务总时长2150万小时。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社会慈善公益组织逐渐形成规模,并逐步实现由分散型向专业化、规范化转型,服务水平大大提高,服务效能大大提升。
加强与社会组织合作,引导更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开放合作,互助共赢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也是慈善事业兴旺的必然。市慈善总会积极加强与其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合作,利用他们的资源扩充慈善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2015年以来,市慈善总会与市扶贫开发协会合作,连续3年助学,共资助497.15余万元,为品学兼优的贫困生2617人(次)解决问题;2018年又提供60万元慈善资金,由扶贫开发协会实施企业贷款贴息项目,为农村低保户和建档立卡户提供了49个就业岗位,为他们增加了16.3万元劳务现金收入,对他们摆脱贫困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2015年起,市慈善总会同市计划生育协会在全市实施“慈善淮安·计生润家”失独家庭救助项目,对独生子女死亡未再收养子女的、女方49周岁以上且家庭成员无固定收入的困难家庭每户每年救助2000元,并购买500元综合保险,4年累计救助4589户(次),投入慈善救助资金917.8万元,使这部分特殊群体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公安干警为保障和服务社会大局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公安民警由于长期在基层一线超负荷工作,透支了自身健康,许多退休民警患有职业特点的慢性病和重大疾病,还有的干警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今年,市慈善总会拿出40万元慈善资金与市警察协会合作,为全市有特殊困难的公安干警提供救助,为牺牲的烈士子女提供学业帮助,充分体现社会对他们的特殊关爱。
吸引高校人力、智力资源参与公益慈善,为慈善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年,市慈善总会对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守护花开,益路童行”、淮阴师范学院生科院“护水宣教,圆梦淮安”、淮阴工学院团委“点亮心空,与爱同行”、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夕阳红”关爱空巢老人志愿宣传服务、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护理与助产学院“慈善融真情,敬老真善举”和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团委“慈善童心,爱洒淮上”等五大高校的6个公益项目实施资助。此举的目的在于吸引高等院校人力和智力资源参与公益慈善,动员更多的年轻一代投入公益慈善,为淮安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帮助。实践表明,许多大学生在参与公益慈善活动过程中砥砺了品行,在青年时代逐步树立起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自身建设 提升社会公信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年来,市慈善总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定期组织人员开展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依法开展募捐、救助和财务管理,运作日臻规范,基层慈善网络建设逐步健全,初步形成了科学的管理体系,社会公信力不断提升。
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要做好慈善工作,必须建立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湛的慈善工作队伍。多年来,市慈善总会坚持不懈地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十九大精神,学习慈善法律法规,学习慈善业务知识,提高政治站位,做到思想上自觉、政治上清醒、纪律上严明、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同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做新时代的合格慈善工作者。
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市慈善总会制定、修改了《淮安市慈善总会章程》,制定出台了总会《例会制度》《会计财务管理制度》《冠名基金管理办法》《救助管理办法》《资助社会组织开展慈善公益活动的实施办法》等规章,进一步规范了总会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程序,做到依法行善、照章办事。市慈善总会内设办公室、宣传部、募捐部和项目部四个工作机构,明确了各个机构的工作职能,出台了四个部门的管理制度,要求全体慈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
运作程序日臻规范。市慈善总会依法规范慈善募捐、救助和服务行为,切实管好用好每一笔善款。市慈善总会设立了监事会,由市财政局、审计局、民政局等相关单位业务负责人组成,加强财务审计监督。实行严格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在“淮安阳光慈善”网站等媒体公布审计报告和捐赠款物使用情况,随时接受社会监督,真正做到依法、公开、公正、透明管财、行善,慈善社会公信力的不断提升。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水平。建会以来,市慈善总会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把救助对象当亲人,平等待人,热情周到,注重他们的隐私保护,提供人性化慈善服务,规范服务流程,逐步提升慈善工作服务水平,困难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基层慈善网络建设逐步健全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慈善组织网络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达到乡(镇、街道)慈善分会基本覆盖,村(居)慈善工作站覆盖率超过70%,并向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拓展,为全市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慈善是一盏明灯,它能为黑夜里艰难行走的人照亮前程;慈善是一炉炭火,它能为寒冬里衣着单薄的人带来温暖;慈善是一杯凉茶,它能为沙漠里口干舌燥的人送去滋润;慈善不需要伟大的誓言,它需要的是执着的坚守和切实的行动。20年来,市慈善总会汇聚爱的小流,铸成善的江海,矢志不渝,情系民生,以实际行动把淮安慈善事业不断推向新高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中国成立70华诞即将到来之际,市慈善总会全体人员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省慈善总会的精心指导,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大爱淮安、情满江淮”的慈善精神一定能够发扬光大,播撒下善爱的种子,收获感恩的果实,在淮阴侯韩信的故里,在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形成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新局面,为助推淮安高质量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舒 晓 )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