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一列“慢火车” 一路幸福歌
2020-11-23 00:15:21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 本报记者 王希文)1971年,四川大凉山彝族小女孩阿西阿呷的父亲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成昆铁路白石岩站,从此车站便成了阿西阿呷的家。于是阿西阿呷就坐着5633次“慢火车”慢慢长大了。

  1996年,21岁的阿西阿呷紧随父亲的脚步,开始了她的铁路客运生涯。这趟自1970年成昆铁路开通时就开始运营的5633次“慢火车”,全程运行353公里,沿线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由于交通不便,沿线的小站是当地老乡与外界沟通唯一的桥梁。

  20多年来,5633次“慢火车”的票价一直没变,最低仅2元。彝族老乡亲切地称这趟火车是“赶集车”“致富车”“求学车”。为了方便老乡联系,阿西阿呷的手机号18年没有变过。只要接到老乡的求助电话,阿西阿呷都会尽全力为他们解决难题。

  25年的坚守,阿西阿呷见证了“慢火车”给大凉山彝族群众带来的变化,这趟列车就像一个流动的服务站,怀着对乡亲们的深情,为彝族老乡服务,助他们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阿西阿呷告诉记者:“这些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彝族老乡上车随身带的只有土豆、玉米粑粑和元根萝卜汤,买个方便面都是很奢侈的。现在出去打工和做生意的乡亲们越来越多,老乡们不仅不愁吃不愁喝,也更爱美了,他们的穿着越来越时尚,逢年过节的时候,有很多彝族老乡穿上民族的盛装在我们的车厢里面对歌、拍视频、刷抖音,展示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阿西阿呷觉得,通过“慢火车”能感受到的最大改观还是乡亲们对教育的认识。以前,很多彝族乡亲都认为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而现在,他们的想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每家每户不管是男孩子女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

  在25年工作中,令阿西阿呷印象最深的事,是一个关于两个鸡蛋的故事。一次阿西阿呷巡视车厢时,看见一位70多位的老阿妈坐在地上,因为身后背篼里装的土豆太重无法起身,阿西阿呷上前搭了手,帮老阿妈把背篼抽起来。没想到的是,阿西阿呷第二趟上班的时候,在车站又看到了这位老阿妈,她从胸前的内兜里掏出两个煮熟的鸡蛋给阿西阿呷。原来,老阿妈是专门打听到阿西阿呷今天上班,早上五点多就起来了,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就是为了给阿西阿呷送两个鸡蛋。

  阿西阿呷捧着这两个带着体温的鸡蛋,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两个鸡蛋比她得到的任何奖章都珍贵,它是彝族乡亲对慢火车真挚的情感,这是彝族乡亲最炽热的情感。慢火车承载着彝族乡亲的希望和未来。

  相对于“慢火车”,我国高铁的运营里程已达到3.6万公里。年轻时候的阿西阿呷也曾有机会“跑”快车,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却说,那么多的人在建设大凉山,你却想当逃兵。这句话点醒了阿西阿呷,她知道,自己不仅是一名列车长,更是彝族人。阿西阿呷说:“我要一直坚守在这个小慢车上,和我的乡亲们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我想,无论时代的进程多么快,高铁的发展有多快,但是我们这一趟小慢车,依然是彝族乡亲的幸福线,我会一直坚守。”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铁路工作者们秉承着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大到高铁建设的指挥者,小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慢火车”列车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着热情,他们在自己的生命中奉献着青春,正是他们的湍湍细流才汇成了这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的洪流。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