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各地用关爱驱除心理“病毒”
2020-03-29 23:09:34    慈善公益报

给心灵戴上口罩

各地用关爱驱除心理“病毒”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权敬 综合报道)疫情暴发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挑战,同时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前印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指出,要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一线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心理服务,维护公众心理健康。此外,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热线工作,国家卫健委也于日前发布了《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原有心理援助热线的基础上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预防与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困扰,防范心理压力引发的极端事件。连日来,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上演了一幕幕心理关爱的战“疫”,广大心理治疗工作者、志愿者等发挥专业特长、众志成城战胜心理“病毒”,让百姓心灵戴上口罩。

  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 主任医师梅俊华每次进入危重症病房查房,都会在胸口贴上红色标语“圆梦天使守护您”,旁边还有一颗大大的爱心。除了细心的抚慰与专业的治疗,这枚标语牌也是该院“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共同的标配。自2月18日组建以来,这个由武汉市第一医院联合前来支援的省外11支医疗队组成的干预小组,一直在为新冠肺炎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和睡眠障碍干预。

  据专业人士分析,疫情中患者、家属,或者一线医护人员,很多人都可能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或创伤性再体验等症状,焦虑、失眠、记忆闪回等情况也是心理问题的征兆。尤其是对于突然失去亲人,甚至没能跟遗体正式告别的人们来说,心理创伤的修复将是一场持久战。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家卫健委1月27日印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疫情影响人群分为4个等级,需重点干预的第一级人群包括确诊患者、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

  “当最艰难的那段时间过去后,可能有些人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些现场记忆会不停闪回在脑中,出现情绪焦虑、紧张。”中科院心理学博士、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常务副组长牛勇近日在为疫情地区提供远程心理援助时表示。根据他的观察,有不少武汉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出现食欲下降、注意力难集中、烦躁易怒、健忘、失眠、做噩梦等症状,这种情况急需心理干预。

  据不完全统计,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已有上百家心理咨询机构通过热线电话、线上讲座等方式,向社会各界提供心理援助。此外,在全国各地的一线社区,有资质的社工和社区工作者纷纷助力助智,共同为普通百姓筑起一道心理防疫线。

  在陕西西安鄠邑区人民路社区,有一支便捷、高效的“360心理健康疏导服务队”。这支由社区全科网格员、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法官、社区民警等21人组成的队伍,是社区综治中心全科网格长白利娟组建的。他们通过上门服务、困难救助、亲情感化等措施,对返乡人员、孤残老人等群体提供便捷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总感觉空气中都是病毒。”“我一听到别人咳嗽、打喷嚏,就感觉自己也‘中招’了。”看到太多负面信息,社区李大爷和老伴打电话跟网格员们“诉苦”。为了纠正这些认知偏差,让群众对新冠肺炎有更全面的了解,全科网格员们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开展疫情防控知识讲座、小喇叭宣传等进行全方位宣传。同时,还定期开展“温馨敲敲门”、电话送关爱服务等活动,为辖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邻里友好的关爱服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四川、陕西、浙江、山东等多地已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服务等活动,构筑起战“疫”的另一条防线,驱散疫情下的心理阴霾,帮助群众缓解焦虑等情绪,增强全民心理免疫力,守护心理健康。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