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慈善公益报(张雨嘉 本报记者 李希金)江苏常熟,一个典型的“江南福地”。天赋优良、地产丰饶,人文积厚。常熟慈善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中同样体现出独特的气质与魅力——既有悠久的历史根脉与文化传承,又有鲜活的生活风采与时代韵致。解读常熟,其“善美”之源在于文化的守正创新、在于人心的向上向善、在于从业者的敦本务实。因此,常熟慈善文化的诸多建树与经验值得向各方推广,为广大慈善界同仁借鉴。
“伸出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扶贫救难,真诚相助……”这首由常熟人自己作词谱曲并深情演绎的《慈善之歌》,正在公交车上循环播放;常熟慈善人从古城的历史长河中挖掘出许多善行义举,编辑整理成《行善真好》,对人们讲述常熟慈善故事;中小学生也来行善举、写慈善,其优秀文章集结成《向上向善》,使慈善读物从此有了“儿童版”;常熟书画家们热心成立慈善书画会,其作品由爱心企业出资制成“慈善年画”送给市民,5年来共送出10万份;常熟文艺工作者组织成立“常熟市慈善总会艺术团”,将百场慈善主题演出送到乡村……
一句深入人心的慈善广告、一首唱响全市的慈善之歌、一本讲述慈善故事的书籍、一套传播慈善理念的年画、一批弘扬慈善文化的平台。这就是常熟市慈善总会倾情打造的慈善文化“五个一”工程,也是全市推进慈善文化的有力抓手。去年,常熟慈善“五个一”工程获评2020年度“中华慈善品牌项目”称号,成为全国45个获奖项目中唯一的文化品牌项目。
5年来,常熟市慈善总会坚持以《慈善法》为引领,全力打造具有常熟特色、惠及广大市民的慈善文化品牌,为这座江南小城不断注入“善美”之魂。
常熟福地,有着悠久的慈善文化渊源。2500年前,被誉为“南方夫子”的常熟人言偃就曾在《礼记·礼运》中首次提出“慈善”概念。
今日常熟,文化更新。共舆而驰、多方共济的慈善之力正贯穿城市发展的始终。“善美”不仅是常熟的一张城市名片,更成为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多的人们共同追寻的生活方式与价值体现。
自2018年始,常熟市慈善总会不断加强慈善文化建设。从此,梅李镇有了“慈善文化苑”“孝爱木雕馆”,海虞镇有了“慈善步道”,辛庄镇有了“百米慈善文化长廊”,古里镇有了“慈善山歌艺术团”,董浜镇有了“慈善灯谜汇”,尚湖镇有了“慈善馆”……在“千村美居”工程实施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及当地政府有意识地将传统“孝善”元素融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让善德文化遍布田间地边、街头巷尾。本地企业家、新乡贤等爱心人士纷纷加入慈善行列,出资出力兴建“善美家园”,使慈善美德在常熟乡村蔚然成风。
2021年,位于常熟主城区的“慈善文化园”宣告落成。园内建有“慈善传承区”“慈善教育区”“项目展示区”和“善语长廊区”。这座占地百亩的城市公园如今已成市民休闲娱乐的最好去处。走过全园,也就更加了解了常熟慈善文化的“前世今生”。
常熟“善美”不仅体现于公园,还在各个校园。2020年4月,常熟市慈善总会联合市教育局正式发布《“慈善文化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将慈善文化与文明校园建设紧密结合,令校园“慈场”日渐强大,“善果”日益丰硕。报慈小学鼓励学生“日行一善”,建立健全“慈心”教师团队;孝友中学编写《孝友德育》等教材;辛庄中心小学建成“百米慈善长廊”,引来全国各地观者;全市中小学生围绕慈善命题,书写自己的慈善故事与慈善感悟,汇编成册广泛传播……
“善美”也融入了市委党校教学工作,慈善教育被列入 “红色教育”大纲并成为年轻干部“必修课”,同时还催生了“新时代公益慈善培训基地”。
将“善美”具象为年画,年年张挂于市民家中,让无声善雨滋润心田。2018年起,常熟市慈善总会通过设立市慈善书画院,组织书画家每年创作一批书画作品,由爱心企业出资印制成精美年画,赠送城乡居民。看着“慈善年画”一天天生活的常熟市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市慈善总会的捐款统计数据中,普通市民的捐款人数和数额正在逐年上升。疫情期间,招募志愿者的各个微信群更是一呼百应,捡拾垃圾、清理街道、组织核检、维持秩序的“红马甲”志愿者们越来越多地驻守与穿梭在常熟大街小巷……
通过精心培育、潜心厚植,慈善文化如今已成为常熟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名片。未来,慈善文化更将为常熟的高品质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