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头条
瞄准理论前沿 回应现实关切 —— 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召开集体学习会暨中华慈善总会项目论证会
2022-05-18 07:50:56    慈善公益报

瞄准理论前沿 回应现实关切

—— 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召开集体学习会暨中华慈善总会项目论证会
 

  慈善公益报(王有红 本报记者 李希金)近期,《社会保障评论》《慈善公益报》分别刊登了中华慈善总会宫蒲光会长《关于走中国特色慈善之路的思考》一文,引发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成为慈善理论界的热点话题。文中指出:中国特色慈善之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中华文明的灿烂结晶,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鲜明的政治属性和独特的发展模式,要从扬弃和融合两个方面推动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文章涵盖了中国现代慈善的基本内涵、文化基础、发展现状、基本特征、发展趋向等,为业界与学界深入探讨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及路径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有益参考。

  近日,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召开集体学习会,对《关于走中国特色慈善之路的思考》一文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国现代慈善是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过程中,中国现代慈善突破了传统慈善扶困济贫、救灾救荒的界限,将教育、医疗、生态保护等社会问题的解决纳入慈善范畴,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慈善事业在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助力脱贫攻坚、社会治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乡村振兴,参与第三次分配和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接续奋进,大有作为。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俄乌冲突等重大事件,“黑天鹅”“灰犀牛”现象时有出现,世界形势的不确定性加剧,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的撕裂日益影响国际秩序的和平与稳定。在此时代背景下,慈善行动应该也能够有效弥补这些撕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中西方之间在历史、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现实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对于“慈善”的理解亦存在一定的分歧,需要通过深入沟通、对话与实践来化解矛盾,向善而行。

  为更好地彰显中国现代慈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加强慈善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坚定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道路,有必要从理论上归纳总结中国现代慈善发展本质、发展模式及路径趋向,建构“以人民为主体”的中国特色慈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学习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慈善总会发布的《2022年度研究课题指南》,认真讨论了“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课题。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第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第二,认真学习总结关于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实践与研究成果;第三,系统总结中国慈善的历史经验,以阐明中国现代慈善深厚的历史底蕴;第四,彰显当代中国慈善的显著成就,引导慈善参与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及“一带一路”建设;第五,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慈善文化,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国现代慈善的文化根基;第六,着重阐述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优势,即党的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人民当家做主等;第七,凝炼中国“慈善模式”,努力建构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慈善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学术力量,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来自业界、学界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本次集体学习会暨课题论证会由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副院长刘莹主持,王元琪副院长领学并就课题论证进行说明。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慈善协会原会长、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华慈善总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刘维隆出席并讲话。刘维隆指出,慈善研究院要站在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高度,以陕西慈善的丰富实践为主要例证,强化问题意识,凝炼研究方向,深化理论研究,为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慈善理论体系贡献力量。同时,在慈善理论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与中华慈善总会的联系,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宣传中华慈善文化,普及现代慈善理念,积极营造慈爱友善的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