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热点聚焦
慈善:巾帼更不让须眉
2023-03-08 16:32:34    慈善公益报


参加全国两会的三位女代表在分组会间隙交流家乡发展心得 任沁沁 摄

  慈善公益报(李济慈)春来杏花开,门开燕归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与春风同行共进,“三八”国际妇女节也如春约一般翩翩而至。

  女性是世界的基石、文明的尺镜。她们坚韧如磐,她们柔善若水,又使两者并不相悖,相映成辉。事业上,她们是铿锵玫瑰,柔肩负重,砥砺前行;生活中,她们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她们是孝女、是贤妻、是慈母,百般付出只为营造幸福。没有她们便不能构成生活,没有她们便不能解读人生。

  时代中国,乾坤朗朗,每一位女性都能拥有自己的海阔天空,每一位女性都能体现自己的独树一帜。她们将智慧奉献于事业,将温暖奉献于社会,将力量奉献于家国。

  慈善与女性,生来一体,不可分割。女人之美不止于天生丽质,更有天生善德。作家冰心曾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有如此众多以真做人、以善待人、以美示人的优秀女性,投身慈善成为她们的人生首选与人生必答。在这个美丽温暖的行列里,有企业家、艺术家,有人民教师、科技人员,有企业职工、普通市民……而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慈善人”。

最好的企业家一定是慈善家

  新晋碧桂园董事会主席的杨惠妍已10次成为胡润女企业家排行榜中国女首富。而在公益慈善事业的投入上,她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女达人”。“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始终是碧桂园集团所秉持的理念。多年前,杨惠妍与父亲杨国强联手创办“国强公益基金会”,通过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就业帮扶、健康帮扶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

  杨惠妍的“慈善版图”范围不断扩大,扶贫济困、赈灾重建、关爱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每一处都彰显着碧桂园的企业责任与企业文化之光。尤其是在教育投入方面,杨惠妍“大手笔”不断。2002年,杨氏父女捐出当时的一半身家2.6亿元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的民办高中——国华纪念中学。2007年,杨氏父女在家乡顺德启动“惠妍教育助学基金”,以资助本土贫困学子成学筑梦。2018年,杨惠妍捐款22亿元,支持清华大学基础前沿科学研究、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方面,碧桂园主动参与全国16省57县的帮扶工作,累计捐款逾105亿元,助力49万人脱贫。以自身影响力构建慈善公益共同体,也是碧桂园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已有超过300家合作伙伴,和碧桂园共同营造社会慈善的朋友圈、生态圈。

  全国政协委员、玖龙纸业(控股)公司董事长张茵是以白手起家而闻名的企业家,也是以仗义疏财而著名的慈善家。自2010年始,张茵与玖龙纸业持续参加“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累计捐款超过2.7亿元。2018年,玖龙纸业捐赠5000万元支持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计划。2020年初,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张茵与丈夫刘名中第一时间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向湖北捐赠3000万元善款,同时发动企业全部采购力量为疫区购运所需物资。2021年7月,河南遭受洪涝灾害,张茵与玖龙纸业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向灾区捐款2000万元,支持开展应急救援与灾后重建……

  世界上有无数女企业家、慈善家,如繁星与花,装点天空,扮美大地。而杨惠妍、张茵们正是她们的杰出代表,她们以身体力行诠释着最好的企业家必是慈善家的人间道理。

慈善是一门坚忍的艺术

  韩红是一位歌唱艺术家,也是一位慈善家。多年来,她如痴如醉耽于慈善,任一切非议质疑都仿佛与己无关,与善行无关。她是一位善者中的强者,一位强者中的善者。

  其实韩红的善举早已无需列举,一切都写在那里、印在人心。当别人的慈善还处于捐钱捐物的时候,韩红的慈善已经不止于倾囊而出,更是一种“玩儿命”。

  高寒、缺氧、路险、车祸、谩骂、诅咒……韩红所经历的,不仅有慈善的温暖,更有行走在慈善路上的艰辛。

  今已半百的韩红一直没有组建自己的家庭,却收养了200多个孩子,让他们看到希望与爱。

  韩红将自己的一半献给了艺术,将另一半献给了慈善。有人如此评价:“歌唱家里最会行善的人,慈善家里最会歌唱的人。”不是调侃,而是敬意。或许韩红也是那个需要有人对她施以爱心、给以慰藉的人。

  世间原本如此,人性黑白,善恶并行。当有人长于以圣人标准度量别人时,多半会以凡人为尺要求自己。而他们竟仿佛浑然不知,神鬼不觉。

  但慈善之眼终归无视他们。慈善的眼里只有雪域光芒,只有格桑花开,只有香格里拉,只有风雨中的美丽。

年轻就与慈善结缘

  浙江兰溪自古便以“三江之汇”“六水之腰”而扬名天下。如今兰溪依旧上善若水,“心舞”之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胡芳,“心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她与慈善公益结缘始于2006年,娇小文弱的她从角膜志愿劝捐者起步,就此走上了一条给人以光明然而于己却常有坎坷的道路。为了一片角膜,她曾一次次因劝捐被责被骂被人驱赶……17年的公益之路终于使她成长为一个“公益巨人”。

  2014年,胡芳成立“心舞”工作室,取“心有多大,舞台便有多大”之意。胡芳也从倡议角膜捐献延伸至扶贫助弱等社会服务。

  2020年初,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成为当务之急。胡芳带领团队为抗疫四处采购物资。当年2月6日,首批286万只防疫口罩便陆续发往最急需的地方。

  当国内疫情渐渐好转,“心舞”又将目光转向海外。胡芳和团队通过捐赠防疫物资、提供物流渠道、交流抗疫经验等方式,共援助了19个国家,受到国际社会一致好评。

  17年来,胡芳与“心舞”所做善事不胜枚举,所行义举不计其数——持续关爱盲童,持续开展“给生命多一份希望”AED急救普及,持续实施“让爱回家”关爱阿尔茨海默病老人项目,持续开展扶贫济困,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慈善。

  今年2月初,土耳其、叙利亚遭遇地震。胡芳第一时间发布捐赠信息,迅速启动资源,打通货运渠道,为灾区送上“兰溪温暖”。得知叙利亚霍乱暴发,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主动联系胡芳,向叙利亚捐赠10万盒肠炎宁治疗霍乱。

  多年来,胡芳与团队的付出赢得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她还是“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全国汶川抗震抢险优秀志愿者”“浙江慈善奖”“首届长三角慈善之星”得主。2022年10月,浙江省民政厅推荐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候选名单,胡芳作为5名“慈善楷模”候选人之一荣登榜单,成为兰溪的骄傲。

不能忘却的纪念

  时至今日,我们仍不能忘怀一个叫王娅的伟大女性。

  4年前的2019年,也是万物复苏的春天,王娅却永远离开了她所深爱的世界与她资助的孩子们。

  王娅投身慈善是从看到“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女孩”开始的。那一瞬间,她感到像是自己的女儿,需要她的帮助。从此,王娅的“孩子”越来越多。而在现实,她的一生无儿无女,孤身立世。

  她的第一笔捐赠是1989年给“希望工程”的捐款。当时月收入不足200元的王娅一次便捐出100元,是她月薪的一半。

  她的最后一笔捐赠是2018年捐给慈善基金会的房产,这是她生活的全部。

  在很多捐赠证书间,还有唯一的一本——《遗体捐献证书》,那是她生命的全部。

  王娅一生都将这沓厚厚的证书视为宝贵的财富——那里面有她的岁月、她的希冀、她的理想。

  30年来,慈善成了王娅的生活方式。

  30年来,王娅从工作到退休,每月工资从来没有超过4000元,可她的捐款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2018年3月,她被诊断为胰腺癌晚期。面对所剩不多的时间与高额的治疗费用,她选择了放弃。同时捐出了自己唯一的房产与全部家当,作为善款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读书。

  从此,她笑称自己是“住在别人的房子里。”

  从此,她留给自己的只有一条不足35公斤的躯体。

  然后,她就捐出了自己这条不足35公斤的躯体,为医学教学献出了自己最后一丝光热。

  生前,王娅是个极度节俭,对自己“一毛不拔”的人。凡事都要想想“性价比”、打打“小算盘”。但在慈善,她又是个一掷千金、绝不吝啬的人。

  在她的客厅里,唯一的电器是一台34寸电视机。买菜买肉,买衣买鞋,就连医生的出诊费她都要像小贩讨价还价一样斤斤计较。她的衣服与包少且不超过百元。而王娅好美,喜欢养花养猫,舞蹈歌唱。当记者登门采访,她还担心病容破坏了形象,于是执意扮妆,要让自己漂亮一些。

  慈善让她像是孩子般的纯真。她说:“做慈善确有幸福感。真的,每次捐款后,我都会高兴好几天。”

  哪怕是在病中最需要用钱的时侯,她惦记的还是贫困山区的孩子。2018年6月,病中,她又捐出了30000元善款,资助5个孩子完成学业。而她输液用的支架却是自己用几根竹竿做成的。

  在王娅的心里,清贫不可怕,疾病不可怕,死亡不可怕。因为她做成了自己意愿的事情。她说:“我一生行善,每念及此,总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

  2019年2月16日,王娅溘然长逝。

  2019年2月20日,她的遗体被送往天津医科大学。学生们手执黄花,肃穆而立,向她作最后的致敬。

  泰戈尔写道:“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李商隐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同此心,心同此情。

  王娅奉献了一切所有,也仿佛带走了所有一切,没有一丝遗物。

  然而,我们又看到了完全的不同——她分明留下了一切,在世界,在人心,没有带走一丝一毫。

  受助的孩子感受着她的深恩,素昧平生的我们感受着她的高尚。世间的人会知道,一个美丽温柔的生命曾经驻足于此。她叫王娅,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出生时她是普通的女孩,长大后她是普通的女工,年迈时她是普通的退休女工。

  然而,我们又看到了完全的不同。她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出生时她是伟大的女孩,长大后她是伟大的女工,年迈时她是伟大而永不退休的女工。她以其精神永远塑造与修缮着我们的灵魂,教导着我们如何生,如何爱,如何死。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