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赵得地 通讯员 简芽香 陈亚盼)鄞州区是浙江省宁波市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全区下辖22个镇(街道),区常住人口160多万。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鄞州区的平安建设仍然领跑全省,这得益于该区始终把建设平安鄞州作为第一责任和民心工程,区委政法委坚持将平安建设作为一张蓝图绘就,探索出了一个全域社会治理的平安鄞州模式,做到了层层抓落实,“志愿助平安”的平安鄞州建设强大合力,为鄞州区的平安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平安网”。
鄞州区平安建设志愿者联合会,是在鄞州区委政法委指导下依法成立的平安建设志愿组织,现有注册平安志愿者会员四万余人。联合会吸纳了老潘警调中心、小娘舅握握团、乾业安全科技、蓝泓心理咨询中心、三益社会工作师服务中心等10余家社会组织加入。联合会成员是一群人人争做好人的平安建设志愿者,这个庞大的好人群体活跃在鄞州区大地,为鄞州区的社区稳定和平安建设“保驾护航”,出力,发光。
潘明杰与“老娘舅协会”
鄞州区平安志愿者潘明杰(右一)
在众人的心目中,“老娘舅”是自己的贴心人,是娘家,是靠山。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您遇到了困难,是不是也想找这么一个人为自己纾困解难?来了,在鄞州区就有这么一个“老娘舅协会”,他们就是专门为街坊邻里及遇到困难的群众充当人民调解员的。
潘明杰是协会的“头儿”,这个不大的官管的事可不少,小到邻里纠纷,大到千万元的遗产分割,老百姓的一桩桩难事,在潘明杰带领的协会调解员手里,都将百炼钢化成了绕指柔。
8月5日,在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中,潘明杰获得“中国好人榜”殊荣。在活动现场,讲到妙用“三十六计”、机智化解群众纠纷2000余件的“老娘舅”调解员潘明杰的故事时,群众发出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1950年出生的潘明杰,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柳街道人民调解员。在2012年退休之前,潘明杰一直兢兢业业在工作岗位上燃烧他的青春。
退休后,潘明杰自愿担任起人民调解员志愿者。曾经担任过物业经理,对邻里之间纠纷处理还是很擅长的,慢慢地,他就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老娘舅”。
成了“老娘舅”,就是自家人,退休后的潘明杰就更为忙碌了。
多年来,潘明杰团队本着“百姓之间无小事”的原则,为街坊邻里化解了一起又一起纠纷,获得了百姓的高度信赖。在团队志愿者的耐心协调下,不仅为群众化解了一桩又一桩纠纷,还为群众实实在在解决了很多“大难事”。日前,在潘明杰的协调下,一桩近六千万元的遗产纠纷得以顺利化解。
与基层群众打交道不仅需要方法,还需要爱心。在调解中,潘明杰经常告诉协会会员说:“你想想,要不是遇到解不开的事,谁会找外人帮忙啊。所以,我们要以公平之心做事,要以获得当事人信任、讲清事实与法律关系、平衡当事人心态与利益为基础,诚心、耐心和真心为百姓化解纠纷,给当事人一个‘和事’的希望。”
在多年调解工作积累中,潘明杰独具匠心地创作了《警调三十六计》《小潘25解》等著作,为做好百姓调解和群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帮助,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35快乐调节工作法”。
问起老潘为什么会做调解工作?他说做这项工作多了,便舍不得丢下了。回拨时间轴,我们也许更能清晰地看到潘明杰走过的调解之路。2012年,潘明杰成立了全市首家以调解员名字命名的“老潘联调工作室”;2018年,建立“老潘警调(联调)中心”;2020年,建立“柳安”社会治理研究院。一路走来,“老潘”还带起了“小潘”,现今,在街道各个地方建立起了“小潘联调工作室”11家。团队每年调解数量200余起,并创造了“零投诉、零反弹”记录,调解成功率达100%。
如今,“老潘工作室”人尽皆知,年过古稀的他,依然快乐地奋战在人民调解员的岗位上。
平安志愿者“掌门人”屠昱
鄞州区平安志愿者屠昱(左二)
屠昱是宁波市最年轻的金牌调解员,也是浙江首个专业调解社会组织“小娘舅握握团”和“小屠调解工作室”的创办人。屠昱有着很多头衔: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浙江省青联委员)、宁波市人大代表、浙江省志愿者协会理事、《浙江人民调解》杂志专栏撰稿人、“亲青帮”平台省级专家。如今,屠昱还有个更“响亮”的头衔——宁波市鄞州区平安建设志愿者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
见到屠昱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随和,这源于屠昱从事的调解工作。“干调解工作,就要让人感觉你很亲切,为人随和。要是面露凶相,谁还愿意找你调解啊。”屠昱笑呵呵地说。
谈起如何走上调解之路?屠昱说:这纯属是“赶鸭子上架”。
2012年,屠昱是一名社工,成天面对的尽是家长里短的纠纷。作为法律系毕业的屠昱,在调解的时候想到,能不能借助司法手段?为此,他和一个80后朋友成立了“小娘舅握握团”。与其他调解团队不同的是,他的调解团队走的是专业化道路,集纠纷调解、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于一体。
2015年,屠昱又创立了宁波市首个专业调解类志愿服务网站——“小娘舅云在线”。需要调解的当事人只要登录网站,在线上就可以完成调解服务的申请、受理、调解、化解。“像这样能在线完成调解服务全过程的调解网站,当时在浙江全省还是首个。” 屠昱自豪地说。
随着云技术的成熟,屠昱团队又率先推出了电子签名调解建议书,较早推出了“云公章”,使调解变得更加便利化了。
对于自己走过的调解之路,屠昱感悟颇多。从最初的艰辛和不信任,到获得认可和收获,屠昱认为努力是值得的。他说:“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改变了某些不良风气,能帮助到别人,我非常自豪。”为此,鄞州区平安志愿者联合会邀请他担任秘书长时,屠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从此,他不仅要担任调解会,还要担起联合会的更多工作。
据屠昱介绍,鄞州区平安志愿者联合会自2015年成立后,目前注册的志愿者会员已达4万多名,下设7个分会。会员遍布多个行业、各个角落,发挥了“志愿服务,稳定社会”的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反复的几年间,屠昱团队志愿者会员各自发挥所长,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了15万小时。
“以后,我们还要吸纳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来,以此扩大平安志愿者的辐射面,发挥志愿团队服务社会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面对采访,屠昱表示。
为爱前行的“青春护航员”
鄞州区平安志愿者徐慧超
“徐老师,我现在不喝酒了,和同事们相处得挺好,老板也很欣赏我。”听着电话那端小崔的话,徐慧超露出了笑容。徐慧超是平安建设志愿者联合会“特殊帮扶人群分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想起小崔,这个年轻人最初的迷茫和无助徐慧超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2011年11月,因为酒后滋事,小崔被抓了。但清醒过来的小崔怎么也记不起自己曾经做过什么。父母的眼泪和其他人的议论,让清醒后的小崔知道自己犯了错。之后,小崔不愿意与人沟通,他变得沉默寡言起来。
接到委托后,徐慧超第一时间赶到小崔家与他交流,并通过综合评估和分析,为小崔量身定制了帮扶方案。针对小崔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徐慧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给小崔分享法治视频和线下普法小组活动。同时考虑到案件对小崔心理的影响,还请来专业心理老师通过沙盘治疗,协助小崔进行自我探索,帮助他学习表达自我,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引导小崔善交朋友和净化朋友圈,在徐慧超的帮助下,小崔在慢慢地回归正常生活,脾气和性情也变得越来越好。
小崔的改变被徐慧超认真地记录着。在今年3月举行的案件听证会上,徐慧超以社会调查员的身份宣读了小崔的事迹,让检察官了解到了小崔的真实情况。今年5月,在徐慧超的陪同下,小崔及其父母向被害人真诚道歉并递上道歉信,终于取得了对方的谅解。
十年的帮扶没有停止。在其后的日子里,徐慧超仍然关注着小崔,为他的改变点赞加油。
小崔是徐慧超帮扶过的一个孩子。在平安建设志愿者联合会“特殊帮扶人群分会”,徐慧超和他的志愿者朋友帮助了太多像小崔这样的人。
“在每一个看不见的角落,都有一缕阳光洒进来。”平安建设志愿者联合会“特殊帮扶人群分会”的青年们,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护航”另一个青春,他们以青春的“志愿之光”照亮了更多地方。
美容师郑亚丽:“剪出”美好平安图景
鄞州区平安志愿者郑亚丽(右三)
热浪滚滚的夏日,郑亚丽非要出门,原来,她要去给社区留守老人进行义务理发。近几年,郑亚丽“义剪”服务过156个村庄,举办义务剪发活动4000余场,受益群众达10多万人次。一串串数据,记录着郑亚丽这些年来的平安志愿服务历程。
2016年,作为鄞州区美容美发行业协会秘书长,郑亚丽开始筹怎么为辖区的平安建设出一份力。她想:“我们是美容师,而环卫工人们则被称作为‘城市美容师’,那我们可是‘同行’呀!他们为社会服务,我也应该为他们服务。”由此,郑亚丽发起了“义剪”活动——免费为环卫工人理发。
活动一经发起,就得到了协会内60余家单位的支持。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活动现场,竟然没有环卫工人前来剪发。疑惑的郑亚丽便问起环卫工人:“这免费剪发你们为啥不剪?”
“这么高档的店剪发真是免费的?”面对环卫工人疑问,郑亚丽拉着他们进店体验。
“哎呀,这可是我剪得最满意的头发了。”一名环卫工人高兴地说。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义剪”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前来剪发的环卫工人络绎不绝。
随后,郑亚丽她们还将活动拓宽,环卫工人不仅可以去理发店免费剪发,店内还成了他们休息的驿站。郑亚丽定期还会带领义剪团队前往“环卫工人中心”,上门免费为其理发。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郑亚丽和她的“义剪”团队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成了最特殊的“逆行者”。刚开始,面对疫情有些队员顾虑重重。随着郑亚丽一次次地劝说,与她一起奔赴一线为抗疫人员“义剪”的队员越来越多。在1个月时间内,鄞州美协志愿者队伍为97家单位提供了“义剪”服务,受益者达6000多人次。
在服务过程中,郑亚丽团队收获了无数赞誉,这给了他们无穷的动力。在复工复产后,团队人员又忙着为企业员工们义剪。作为公益活动的组织者,每场活动都倾注了郑亚丽的心血和努力。
如今,郑爱丽将服务的对象和范围一再扩大,山区、乡村、敬老院、孤儿院、医院等都有她和“义剪队”的身影。
“我们前两天去乡村义剪,老人还给我们切西瓜。”郑亚丽说起自己坚持多年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除了看到被帮助人的笑脸,更多还是来自团队的支持。“我们团队真的很有爱,很多时候,群里一发布志愿服务项目,他们都抢着参加。有的宁愿暂停营业,都要来参加我们的义剪活动。”郑亚丽的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但大家都热衷公益,走到哪里就服务到哪里。
用一把剪刀,郑亚丽和她的团队服务了一座城、感动了一座城。他们用自己手中的“剪子”,剪出了鄞州区的平安建设新图景,剪出了鄞州人们的新面貌。
舒雯:检察官化身普法剧“导演”
鄞州区平安志愿者舒雯
穿着碎花连衣裙,扎着马尾辫,在现场指导拍短剧的导演舒雯,让人觉得她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其实,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员额检察官。
说起自己拍摄的第一部作品,舒雯记忆犹新。
2018年,舒雯刚办结完一起“套路贷”案件,便想着如何宣传当时属于新型诈骗案件的这个案子。在与宣传部门商量后,大家一致认为运用短剧的形式效果会更好。
当时在公检法系统运用短剧形式宣传的并不多,创作人员心里没底。经创作团队商量后,他们选择了低成本的“照片电影”。由此,舒雯开启了她的“导演生涯”。
舒雯白天认真工作,业余时间写剧本,然后和团队小伙伴一起拍摄。刚开始,大家对于这部“试水”之作没啥信心,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短剧一经推出,点击量创出了鄞州区检察院微信公众号开设以来的最高纪录。这无形中给了舒雯极大的创作信心。
“我学的是法律,虽说也算得上是个文艺爱好者,但真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能收获大家的喜爱。”舒雯说“热爱就是最大动力”,从此,她认真地琢磨普法短剧。
2019年是扫黑除恶攻坚年,看到很多群众认为扫黑除恶和自己没关系,舒雯坐不住了。她决定拍摄一部向群众宣传扫黑除恶重要性的短片,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
此时的舒雯,已利用业余时间积累了很多创作素材。故事以检察官孙女之口,向京剧票友奶奶讲述了村子周围的黑恶势力,其中运用了说唱结合京剧唱腔的演绎方式,将剧情推向高潮。这部由舒雯和团队小伙伴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其曲调朗朗上口,剧情生动活泼,得到了当地检察系统的广泛认可。片子推出后,在鄞州电视台、路口广告牌、公交车站等循环播放,还被《检察日报》、最高检官微等新媒体转发。
“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电视台播放,特别是听到大家的赞誉,我感到很自豪。”舒雯说:更让她开心的是自己的愿望得到了实现,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为让愿望更好地实现,舒雯和鄞州检察院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成立了“堇色工作室”。她们的这个微电影团队承担起了鄞检小剧场的拍摄任务,利用空余时间去年拍摄了2部视频,有两部作品正在制作中。
舒雯及她的团队,左手是案件右手拿剧本。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普法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情。
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的郭朝升
鄞州区平安志愿者郭朝升(左一)
郭朝升是鄞州区平安志愿者联合会的一员,也是鄞州天合应急救援服务中心的创始人。问起他为何入行?郭朝升说,自己是偶然间接触了志愿服务,觉得很有意义,于是2018年他毅然辞职,创建了全域旅游公益救援服务中心。中心创办后,曾多次参与山地、水域救援。
“天道酬勤,志同道合。”是郭朝升创办救援中心时起名的内涵,也是他创办该中心的初衷。郭朝升于2019年加入鄞州区平安建设志愿者联合会,同年7月,“天合”成为联合会的一个分支团队,协助政府或独立开展应急救援服务,并开展公共安全、自救互救、应急演练、综合防灾、减灾领域相关知识普及和志愿者培训等公益服务。
从第一次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到目前,郭朝升的服务时长已累计超过2000小时。疫情期间,他参与社区测温、扫码、疫情防控登记等相关工作。台风来袭的时候,郭朝升与队员一起转移受困群众500多名。当人员失踪或遇到危险时,他总是积极帮助寻找和参与救援。认识他的人都说:“郭朝升是一个总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的人。”
这些年的救援经历,让郭朝升有了一个感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在科普时经常告诉群众,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自救十分重要,“没有英雄从天而降,我们要做到安全意识常在,才能从容应对危难。”
有一次,郭朝升和他的队员们碰到了一起因错过黄金救援时间而发生的意外事件,使他们的内心愧疚了很久。从此之后,也让郭朝升认识到救援设备以及平时强化培训的重要性,为此,他自掏腰包购买了大量的救援设备,在保证救援人员生命安全的同时,以便能够更加快速地实施救援。
为让救援更加专业化,郭朝升开设了多个安全教育培训课程,还将培训课程推进到社区、企业和学校。至今,已开设救援专业相关课程200多堂,参与培训人数10万多人次。
“志愿活动就是不要带有目的性,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但在每一次的救援中,我都有所感悟,有很大的收获。”郭朝升说:“他会将志愿活动一直坚持下去,并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队伍中”。
郭朝升及他的志愿救援团队,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他人平安后转身离去。他们不计付出,不计风险,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力量,默默为平安鄞州建设贡献着力量。
“聚是一把火,散是满天星。”近年来,很多志愿团队投身到鄞州区平安建设工作中,他们为鄞州区的和谐发展和平安建设贡献着团队力量和个人力量,在平安建设与社会治理各领域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未来,在鄞州区高质量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新征程中,鄞州区平安建设志愿者必将是一支重要的“护卫”力量,在他们的护航下,鄞州区平安建设必将谱写高质量的发展篇章。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