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慈善事业的发展程度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改善民生、造福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积极推动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不仅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话题,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不少代表、委员携带议案、提案或建言上会,为推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本报撷取其中部分议案、提案以及观点和看法,以飨读者。
慈善行业
全国人大代表、南普陀寺方丈则悟大和尚:
推动网络慈善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则悟认为,网络慈善的发展,为中国慈善事业注入了新活力,不仅加快了慈善事业多元化创新步伐,也实现了慈善资源的最大化开发。不过,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针对网络慈善的专门规范尚不多见,一些乱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众参与慈善的积极性。
则悟建议,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及配套制度。在《慈善法》的基本框架下,厘清网络慈善活动边界,针对网络慈善的特性,增设对第三方网络慈善平台等主体的行为规范、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考虑将个人求助纳入规制范围,对打赏、网络配捐等现象予以定性,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规定,为各类网络慈善参与者提供具体、清晰的行为依据。加强对网络慈善严重违法行为的惩治,比如将发布虚假信息骗捐、诈捐行为等,明确界定为网络诈骗犯罪。
则悟还建议,要完善统一的第三方网络慈善平台信息披露制度,对慈善项目实施情况、捐赠状况、募捐数额、善款使用等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定期披露,让每一笔款项透明可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联原董事长葛华勇:
加大政策引导,鼓励激发捐赠者的慈善意愿
葛华勇委员认为,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第三次分配的辅助作用应进一步加强。而以经济总量来衡量,目前我国第三次分配规模明显偏小,辅助作用明显不足,还未形成自愿参与的社会环境。
葛华勇建议,加大政策引导,建立起帮扶贫困的良好风尚。可将慈善捐助与抵税、社会荣誉等挂钩,鼓励激发捐赠者的慈善意愿。同时,应注意保护捐赠者的个人隐私权,不能道德绑架,要遵循自愿原则,防止强迫捐款。还要挖掘潜力,做到物尽其用,绿色节能,有组织地落实好捐款使用。可根据受捐者的实际需求,就一些衣物、电脑、手机、家具甚至汽车等功能完好的二手物资,通过有组织的方式捐助给有需要的人和地区。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
加快社会工作专项立法进程
今年全国两会上,朱晓进委员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社会工作专项立法的提案。他建议,要加快社会工作专项立法进程,让法治护航社会工作规范、健康发展。
朱晓进在调研中发现,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社工薪酬待遇不高、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不完善、重点领域社工岗位开发不深入等问题。社会工作亟待法律法规来引导、规范、推动和保障。朱晓进表示:“加快社会工作立法,有利于推动社会工作力量在社会治理中更好发挥作用,是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他提出,社会工作立法应围绕推动社会工作服务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障改善民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点关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机构培育发展、专业岗位开发、学科教育发展等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要素,厘清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核心概念,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激励保障及权利维护,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升,完善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形成社会工作发展合力,推进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际部一级巡视员、中国狮子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费薇:
尽快开展农村地区精神卫生及社区康复试点专项支持行动
费薇委员认为,乡村精神障碍问题的现状严峻,为家庭与国家带来了沉重负担。具体表现为,农村居民精神卫生知晓率偏低、医疗可及性差、重残率高;农村居民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成为社会孤岛;精神疾病致贫返贫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精神障碍者康复服务严重缺乏,大部分的精神障碍者康复资源在一、二线城市。
费薇建议,由民政部牵头尽早开展农村地区精神卫生及社区康复试点专项支持行动。通过中央专项资金提供支持,建设一批“乡村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参照城市地区的社区康复中心和“中途宿舍”,依托服务中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形式,吸纳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等力量参与,形成多学科综合团队。在服务中心为需要救助和支持的农村精神障碍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日间托养、慢性病维持治疗、康复服务、技能培训、工作中介等服务,改善乡村精神障碍者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帮助精神障碍者恢复社会功能、支持其融入社会、重返生产劳动岗位。建议民政部门与卫健、公安、妇联多部门加强合作,及时发现、救治家庭困难、衣食无着、缺医少药的严重精神障碍者,依托服务中心帮助无家可归或家人照顾不到位的精神障碍者,保障其有处可去、有衣有食,且在必要的医疗之后能够得到康复服务,逐步恢复社会功能,实现不同程度的自食其力,并且要特别注意保护精神障碍女性权益。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
民企要主动投身乡村振兴 做大农业“蛋糕”
“民营企业要主动投身于乡村振兴中去,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产业兴旺,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体现出民营企业的责任和担当。”刘永好委员表示,乡村要振兴,就要做大农业这个“大蛋糕”,还要让农民朋友来分享,这才是真正的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力量共同参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谈到企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刘永好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未来可以利用物联网、数字化等手段持续助力现代化农业发展。第二,加大对农民的专业培训力度。大部分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需要加大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培训,尤其是物联网、数字化等新概念、新技术。第三,帮助农民获得资金支持。农民通过自身获得资金支持渠道较难,新希望集团构建了“公司+农户”养殖体系,建立从养殖端到消费端的产业闭合,以委托代养模式通过养殖、饲料、屠宰等产业资源的匹配,让农户全程参与,从而解决农民购买饲料、种苗、猪圈等资金问题。
关爱残疾人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江宁镇长江村养羊协会党支部书记刘入源:
激活无障碍环境公益保护机制
刘入源代表表示,这些年检察机关高度重视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专项活动,把残疾人、贫困户和军人军属等五类人群作为重点救助对象,让党和国家的利民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
刘入源介绍,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是检察机关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一个新领域。他希望检察机关进一步探索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司法规律和特点,完善办案机制,不断加大监督力度,激活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保护机制,促进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同时,在丰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公益诉讼作为保障措施纳入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王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演员奚美娟,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
建议在演出场所开设无障碍专区
从左至右分别为:辛丽丽委员、奚美娟委员、王苏委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王苏委员、奚美娟委员、辛丽丽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提案,在演出场所为残疾人开设无障碍专区。
王苏委员发现,尽管目前有些影院设有无障碍专场,但依然无法满足残疾人的精神需求。“一来是专场频次较低,二来是残疾人同样有和家人、朋友一同观看演出的社交需求。”
为此,她们建议:第一,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型城市,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试点剧场和电影院,设立“无障碍专区”,可容纳一定数量的位置供残疾人观摩戏剧或者电影。第二,盲人观摩戏剧或者电影,可以给他们安排比较后区或者侧区的角落,通过佩戴耳返设备,即通过同声传译的“口说影像”来“听电影”“听戏剧”。第三,听障人士观摩戏剧或看电影,可以看到影像,但听不到声音。建议在规定的区域摆放一个视频播放机器,或者邀请一位手语示范者用手语在现场示范,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手语辅助,完整地理解戏剧或影片。第四,在剧场或者电影院增设就业机会,让接受过语言培训的毕业生或者语言类从业人员,全职或兼职担任无障碍电影解说、戏剧无障碍解说、手语翻译等工作,进行同声传译、同步手译。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