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高层动态
习近平为"新发展阶段"定向 再塑优势
2020-08-27 13:51:36    新华网

 新华网 金佳绪

  【学习进行时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面对即将进入的“十四五”时期这个我国的“新发展阶段”,总书记有哪些重要论述?又作出何种谋划部署?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继企业家座谈会、专家学者座谈会之后,习近平主持召开的又一个针对特定领域的重要座谈会。

  在会上,习近平听取专家学者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对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重要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聚焦1个重要判断——“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蓝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座谈会上,习近平对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作出重要判断,明确强调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

  何为“长远”“大势”?习近平在会上作出深刻分析。

  对于国内发展,关键词是“高质量”。习近平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对于国际形势,关键词是“动荡变革”。习近平分析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习近平明确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面对如此形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是习近平提出的重要对策。倾听民声,采纳民意,顺应民心,凝聚起最大的共识和力量。正如习近平经常强调的,更好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此外,习近平还深入吉林、安徽等地,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考察调研,要求各地聚焦面临的老难题和新挑战,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

  “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是认识和布局“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工作的遵循,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工作方法的生动体现。

  强调6方面工作——“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听取“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谋划部署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是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的核心内容,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习近平着重讲了6个方面,重在一个“新”字:

  ——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与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对此,习近平着重阐明了要用辩证思维去看待。他强调,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全面深入阐释了这一顶层设计,称其为“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新发展格局如何畅通?习近平指明方向: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他进一步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对于新发展所需的动能和活力,习近平指出了“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两个重点,强调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谈及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等也会随之改变。“十四五”时期,如何构建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的现代化社会是一个值得研究部署的重要课题。对此,习近平强调,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看待新机遇新挑战”“构建新发展格局”“催生新发展动能”“激发新发展活力”“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一个“新”字,为统筹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出4点希望——“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

  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准确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回顾过去,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其中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们党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这些重要理论成果,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面向未来,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都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课题,需要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习近平在此次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

  对此,习近平进一步提出4点希望。

  一是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

  二是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

  三是把握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

  四是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从理论学习中汲取经验,从政策研究里探索方向。无疑,这是习近平领航中国之“治”的关键所在,也是他为我国“新发展阶段”探明的智慧之源。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  题:谋篇布局再塑优势 打造未来发展新格局——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谈

  新华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就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指明方向。

  连日来,专家学者和一些领域的实际工作者,围绕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等,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优势转化 推动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总书记多次强调过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一些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只有通过夯实基础研究,在新的科研体系、新的创新战略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攻克关键技术。

  5G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移动支付的普及、线上消费快速增长……新技术新场景不断涌现,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的独特优势,正在加速推动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认为,数字消费将向新领域延伸,出现多个百亿级、千亿级的新突破。与此同时,数字生产将会加快发展,以产业互联网为重要载体,从产业内部的纵向数字化,再到产业之间的横向数字化,发展空间极为广阔。“‘十四五’时期,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融合发展将成为趋势。今后,制造业产出中的生产性服务含量将大大增加。”

  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地位,这让我们备受鼓舞。”利亚德集团董事长李军表示,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取得了今天的成果,未来还将继续脚踏实地,埋头实干,用业绩说话,用产品回馈社会。

  “我国未来有很多科技成果可以通过国内的资本市场转化为财富。”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认为,这些金融财富再反哺科研创新与基础研究,培养和吸引人才和科研团队,形成科技创新体系的良性循环。“这非常贴合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提出的‘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

  “这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同时通过扩大金融开放,吸引全球投资者共同参与、共同分享,也有利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黄海洲说。

  守正创新 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新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改革任务,我们要开拓创新,大胆探索。”黄海洲说,“十四五”期间,有一系列的改革需要推动,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以前开一家便利店,需要办食品经营许可证、酒类商品零售许可证等5张证,现在只要1张综合许可证——上海浦东新区启动“一业一证”改革,如今已在便利店、健身场馆、宾馆、药店、饭店等43个行业探索推行。

  上海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蒋红军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体制机制随之不断完善,才能不断适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下一步,企业服务中心将继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多渠道全方位服务端口为载体,让“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功能更强、体验度更佳。

  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基点是要立足强大的国内市场。同时,要着力打通一些关键点和关键领域的梗阻。”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说。

  继往开来 以更高层次开放打造新优势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开放前沿海南自贸港,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近日与海南省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在海南自贸港洋浦经济开发区独立办学,计划2021年首期招生。这是德国公办高校在国外的首个独立办学项目,也是中国境内首个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开创我国教育领域对外开放的又一新纪录。

  “这是海南自贸港非常独特的制度创新,也是对老百姓的一大政策红利。”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说,海南自贸港在医疗和教育领域实行高标准开放,引进国外优势资源办医、办学,不仅有利于吸引国内居民到海南学习、就医,也有利于吸引周边国家的人来海南就医、就学,增加服务贸易的收入。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直接投资顺差187亿美元,其中来华直接投资659亿美元。证券市场方面,二季度,境外投资境内证券净流入逾600亿美元,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要在开放的环境中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安全观如何在我们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得到体现,这一次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刘元春说,安全发展要求我国的开放格局、开放方式要发生一些变化,要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才能打造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记者 刘开雄、刘羊旸、何欣荣、刘慧、吴茂辉、刘夏村)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