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惠民生
——解读合肥市蜀山区“慈善服务综合体”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颖文)“这是慈善进村入户的一次创新,也是慈善人人可为的一个平台,它不仅有温度、办法新,而且精细化、可操作,值得推广。”这是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调研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慈善服务综合体”时的评语。《慈善公益报》记者慕名来到蜀山区采访,听蜀山慈善人讲述一个个感动人心的故事。
初心:把“人民至上”举在头顶
做慈善的初心就是“人民至上”,但要真正让这“初心”落地生根,不仅要转变作风,更要转变观念。随着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的转型,人们清晰地看到了传统模式的不足。比如,慈善在很大程度上依旧依赖政府推动和支持;比如,如何调整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显得苍白无力;又比如,运用科技信息手段滞后;还有的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时间出时间”的协调方式呆板,有的服务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等。鉴于此,蜀山区民政局、合肥市慈善总会的领导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组织建设的指示精神,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涵义,并带着问题去取经,召开研讨会分析问题。他们感到,如果成立一个服务综合体,把各种社会力量集中于此,让慈善在这个综合体中充分发挥作用,一定能改变现状,提高效能。
为了这个“初心”,蜀山区从“三个转变”入手,即:由传统的“物物捐赠”向“捐资金、捐物资、捐服务时间、捐技术等”转变;由单一地做慈善向“慈善事务接待、慈善文化传播、慈善理念强化、慈善业务开展”转变;由简单的救济穷人向“帮特困、扶贫弱、助急难、补短板”转变。
记者注意到,第一个转变,是动员社会力量,有钱捐钱,没钱捐时间、技术等,让志愿者拿出自身所长为老弱病残者服务,为慈善事业服务,目的是营造慈善氛围,提升慈善理念;第二个转变是整合慈善资源,让慈善真正走进基层,目的是集中有限善款做大事,完善慈善功能;第三个转变是大慈善观,让慈善精准服务到人,目的是进一步拓展慈善服务领域,更好地发挥慈善作用。
在此基础上,蜀山区将“慈善服务综合体”与政务平台接轨,最大优化慈善的社会服务效应,使其服务更精准、更全面、更高效。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综合体”成立两年左右,已有13826名爱心人士及475家爱心企业积极参与,除了捐资捐物,“综合体”还为困难群众开展维修电器、上门体检及心理疏导等服务项目,多方位提升困难群众的幸福感。
创新:把“综合”做大做细
做慈善与做其他工作一样,要想有生机活力,就必须不断创新,转变思路谋发展。蜀山区领导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慈善服务综合体”成立后,他们立足“最大化、最精准、最高效率”的目标,在“综合”上下功夫,在“服务”中求效益,并完善了“慈善帮困、慈善文化、慈善环境、慈善服务”与资源衔接的制度。
首先充实“综合体”的内容。为方便记忆,他们用“红、黄、橙、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标志服务目标,记者在现场看到,红色代表党建品牌引领,就是在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中,深入细致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大家时时刻刻以人民为上,以民生至高,积极动员辖区党员开展结对帮扶服务;橙色代表志愿服务,就是在社区组织辖区内党员、居民代表、大学生志愿者、专职社工等组建“救急难志愿服务队”,立足困难群众需求,开展急难救助、志愿帮扶服务;黄色代表重点帮扶,就是在社区针对低保户、失独家庭、空巢老人等重点救助对象开创黄灯户管理,联动“救急难志愿服务队”,开展常态化人文关怀活动,实现“补短板、托底线”精准民生救助;绿色代表心理关怀,就是引入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入驻社区,开设心理辅导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铺就心理咨询绿色通道,为救助家庭提供心理慰藉与心理疏导;青色代表少儿发展。就是社区积极嫁接社会资源,关注社会救助家庭青少年发展成长,动用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采取点、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体慰问和一对一重点帮扶;蓝色代表健康生活,就是社区为救助居民量身打造专属医疗服务,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健康管理等,综合医疗资源定期为救助群体提供健康生活服务,让急难防患于未然;紫色代表文体娱乐。就是社区开展各种寓教于乐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帮助社会救助家庭走出小家进大家,为困难居民带来更多的“文化福利”。
这“七种颜色”是“综合体”的主要实践内容,他们每年根据实际需求,不断调查并充实内容,使“综合体”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据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综合体”开展急难救助76次,志愿帮扶服务500余次,开展民生服务活动127次,并与三彩育心心理咨询师共同治愈多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走进笑童颜听障儿童康复中心、至爱阳光康复机构、省立儿童医院脑瘫科等单位慰问和帮扶困境儿童,定期为社区救助群体提供免费义诊等。
精准:让“善”进村入户
精准帮助慈善服务对象是做慈善的关键,只有把有限的“善”送到需要救助的人手中,“善”才能发挥最大效益。蜀山区“慈善服务综合体”在这方面做到了。
“综合体”不拘泥于财物捐赠,而是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实施精准救助,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慈善行动中来,最大优化慈善的社会服务效应。
记者在社区看到,许多地方都将合肥市“31个重点慈善项目”制成宣传画张贴在宣传栏内,群众不仅喜欢,还根据自身力量参与其中。目前蜀山区已完成“蜀山慈善服务综合体”一街一体的布局建设,实现综合体在蜀山区的全覆盖,为“蜀爱行走”之温馨家访、“蜀风化雨”之温情相伴、“蜀童花开”之暖心行动、“蜀心驿站”之携手同行四个品牌项目和“蜀你有爱、筑爱南七”等12个镇街开发区社会救助品牌项目的创建,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撑。
综合体自成立以来,累计撬动社会资本693.37万元(2020年590.27万元,2021年103.1万元),通过难助医、助学、助老、助残等渠道发放资金109.45万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支出 348.93万元,支持巢湖抗洪救灾善款善物78.58万元,爱心助餐500份,组织志愿者帮扶困难群众8250人次,稳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救助+社会力量救助+慈善救助”的社会救助体系,在拓宽政府兜底保基础上,统筹衔接社会力量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同时注重精神慰藉、心理支持的人文关怀,切实解决了社会救助“有政策缺感情”的问题,让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充实。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宫蒲光来合肥调研综合体时,对蜀山区将慈善力量和社会专业力量引入社会救助服务上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许。
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居民小殷天生脑瘫,本该生机勃勃的时光被禁锢在行动不便的身体里,日复一日虚度光阴。直到不久前,在竹荫里社区的帮助下,他得到了参加免费电脑培训班的机会,小殷学成归来,开了一家小店维持生计,黑白的人生终于有了色彩。
在蜀山区,“善”效应也在渐渐地影响着更多的人,甚至让“接受者”转变为“给予者”。武美就是这样一位代表,她曾是一位重症病人,游走在死亡的边缘,幸运的是,来自全社会的爱心人士向她伸出了援手,帮助她战胜了病魔。“重生”后的武美以反哺社会为己任,一直活跃在慈善一线,为300多名病患募集善款,给病床上的他们带来希望。此外,武美还领养了一位残疾儿童,毫无保留地给了这个孩子一个温暖的家。用武美的话说,对于身处困境的人,她感同身受,她有过被雪中送炭的幸福经历,也很想把这份温暖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服务:让温暖实起来
按照2021年民政部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蜀山区民政局党史学习教育和合肥市社会救助服务提升暨品牌创建在百街(镇)行动、合肥市慈善总会关于开展“慈善送温暖·受助感党恩”主题实践活动要求,蜀山区以“蜀山慈善服务综合体”为依托,积极调动综合体的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开展“温馨家访、暖心行动、温情相伴、携手同行”四大类“慈善送温暖、为民办实事”行动。
自2021年3月份以来,累计开展三里庵街道“防电闸”知识讲座、稻香村街道大型健康送医义诊、南七街道微小心愿认领、小庙镇关爱农村留守困境儿童世界读书日关爱行动等慈善送温暖服务活动12场次,调动“轻喜到家”、合肥盛习友志愿服务队、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科大铁榔头科技等37家综合体体爱心单位和220余名志愿者参与“慈善送温暖 为民办实事”的实践活动中,以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出发,将为民办实事落小、落细、落实。
“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发扬合肥悠久浓厚的慈善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瑰宝要深入研究,弘扬光大,推进慈善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让慈善事业真正深入人心。我们还要创新综合体的运营理念、载体平台、方式方法等,向常态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把慈善效应扩大化。”蜀山区慈善服务综合体的工作人员对这种创新慈善模式倍有信心,“慈善服务综合体项目会根据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在各个社区推广,为辖区里的居民增加爱心、增加希望、增加机会、增加收入、增加福祉,最终增加幸福。”
在蜀山慈善服务综合体的所见所闻,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正如宫蒲光会长指出的一样,这个综合体涵养着慈心善举,是助力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平台,希望在广阔的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