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新闻
完善教育体系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2021-03-14 22:47:48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杜超)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对传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出的一个时代课题。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为教育领域划下了不少工作重点,其中,如何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建议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推迟小学放学时间”“建议制定未成年人健康游戏的统一国家标准”“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提出,目前生命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学生生命教育问题不断出现,具体表现为:生命教育定位不明,课程量设置不足;生命教育内容碎片化,不能涵盖全部学段,无法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生命教育的资源不足,学校、家庭和社会整合不够;生命教育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水平落后,生命教育教师培训不足。为此,朱永新建议:制定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师教育内容和通识培训,整合利用生命教育社会资源,积极构建生命教育共同体。

  在如何为青少年学生减负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提出“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的提案。他认为当前主要还是通过学生分数和升学情况来评价中小学教师。“对老师的评价模式如果不变,你让老师们如何不应试?如何真正给学生们减负?”戴立益建议,对教师的评价应从简单问责转向促进发展,应有“多主体教师的不同评价方式”,综合考察教师教学管理的各项要素,并出台配套措施。

  在减少青少年学生压力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表示,大多数学校都会把毕业生里出了几位院士、教授、名人等作为学校的金字招牌和办学质量的铁证,很少看到敬业爱岗的普通劳动者出现在宣传栏里。“这种宣传助长了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倾向,加剧了学生和家长对于升学的压力和焦虑,把学生和家长都驱赶到‘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狭窄人生赛场。”刘焱建议,明令禁止学校悬挂可造成攀比、加剧考试竞争和心理焦虑的标语和横幅,多宣传毕业生中爱岗敬业的普通劳动者,营造尊重普通劳动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教育生态。

  与此同时,多位人大代表就青少年心理健康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全国人大代表褚新红建议义务教育阶段要增设“心理健康课”,每周一课时。全国人大代表何琳建议,把健康教育课纳入各年级的学生课程表,有系统地进行教学计划,并将其纳入中小学生升学考试的综合评价体系中。用更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导向,推动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同时,全国人大代表李甦雁建议把包括视力状况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抓好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同时,深化课堂教学质量改革,杜绝“泛电子化教学”现象。

  完整的教育是从学校到家庭的闭环,“两会”代表们建议,在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体系以外,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就家长教育问题专门撰写了一份提案,建议研究制定家长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第一任老师”必修课制度,每一位家长都需完成2-3门必修课。

  袁雯称,当下,《家庭教育法(草案)》呼之欲出,家长学校已被列为促进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而给予法律保障。有了保障,如何有效实施家长教育,帮助家长成为孩子“第一任优秀老师”就成为首要问题。

  袁雯在提案中建议:第一,研究制定家长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第一任老师”必修课制度,第二,研究制定《家长学校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家长教育实施机构的建设方式和政策保障,第三,发挥开放大学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职能,将家长教育课程列入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