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高 峥 本报记者 李济慈)在河南省慈善总会基金管理档案柜里,整齐排列着135个专项或冠名基金档案。其中一个标注了“春晖慈善基金”的档案盒里保存着242名困境儿童写来的申请书。平日它们安静陈放,只在每月给孩子们拨付救助款时,才会被工作人员取出,一一核对,仿佛从那一页页稚嫩而工整的字迹中依旧能够感受一张张渴望疼爱的面孔与一颗颗期待抚慰的心灵。
这些申请书是由河南兰考、襄城、禹州、鲁山等地困境儿童书写的,他们的年龄在8到15岁之间,大多因为家人罹患大病重病、父母婚姻变化或家庭成员缺乏谋生技能而陷入困境,其中一些家庭还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确保被救助人信息真实准确,根据河南省慈善总会基金救助申请的相关规定,这些被“春晖慈善基金”救助的孩子每人都要写下救助申请书,陈明申请理由。“爸爸卧病在床已经几年了”“妈妈和爸爸离婚了,带走了许多钱”“妈妈有精神病,有时暴躁,有时会哭”“姐姐19岁了,没上过学,在外打工,半年回来一次”“奶奶今年80多岁了,我也不知道她得了什么病,现在还躺在床上”……笔迹大多歪歪扭扭,仿佛支撑不住生活的沉重。但一笔一划又都很努力认真,仿佛这些幼小的身心依旧试图正视一切。希望通过救助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好心的人”“此致敬礼!”被他们写得情真意切;“强直性脊柱炎”“慢阻塞性肺病”等等拗口的名词被他们写得准确无误。尽管他们并不了解这些使家庭陷入困境的原因。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有些申请书是“不合格”的。因为其中有许多错字别字,如“爸爸以气之下,离家出走,多年未归。”“爷爷患有肺气中,低保是家庭收入来源。”“爸爸患有脊柱缺失正”等等。一些孩子写了许多与救助申请无关的内容,或是变成对家庭状况的观感,或是变成对家人情绪变化的记录。还有些孩子把申请书写成了“生活日记”,比如“姐姐外出打工,好几个月没有和我联系了,我很想念她。”“爷爷快好起来吧,家都快被他拖垮了!”字里行间满含着对亲人的思念与“抱怨”。
然而这些申请书又都是“最合格”的,因为它们是孩子们用自己的手一笔一划书写出来的。那份认真严肃,那份美好向往,那份小小的自卑,那份小心翼翼、唯恐人知的拘谨……种种情感,跃然纸上。
在每份基金救助档案里,都有孩子的申请书、当地村委会出具的证明、本人及家庭成员户口本与身份证复印件、接收救助款的银行单据、贫困户精准扶贫明白卡等。242名困境儿童的资料齐全,信息真实,全部符合救助标准及规定。
这些档案从最初建立到最终建成,还有一番不小的周折。几年前,方大国际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志愿者们自发深入河南兰考、襄城、禹州、鲁山等地,与当地政府对接,与学校老师沟通,深入每户困难家庭了解核实情况,最终筛选出242名困境儿童和207名困境老人,并筹募了90余万元善款对其实施救助。
今年4月,为使救助工作更加精准,管理更加规范,方大国际工程公司在河南省慈善总会设立了“春晖慈善基金”,再次捐赠22万多元善款,将所有资料转交给河南省慈善总会。242名困境儿童的救助资料历经孩子之手、村委会工作人员之手、方大员工之手、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之手,再由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将救助款逐月发放给孩子家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救助闭环。
孩子们总会长大,救助也会结束,但这份档案、这份记忆弥足珍贵。我们自然希望能有更多“方大”,更多志愿者,更多爱心企业与爱心人士,然而,我们更希望这些困境中的孩子越来越少,一少再少,以至于无。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