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砥砺铸辉煌
——厦门市湖里区慈善会十周年侧记
图为湖里区慈善会开展“情暖湖里迎新春——爱心年夜饭”大型公益活动现场。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慈善会自2008年6月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扶贫济困、安老扶孤、救病助残、助学奖学等工作,规范自律,阳光运作,传递爱心,播撒真情大爱。十年来,湖里区慈善会共募集善款(含物品)16137万元,已到位12507万元,列支善款10481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0万人次,充分发挥了慈善机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建章立制 打造阳光慈善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获得社会信任的能力,也是慈善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湖里区慈善会从建会开始就在制度上下功夫,先后制定出台了《厦门市湖里区慈善会资金管理办法》《厦门市湖里区慈善会财务管理制度》《厦门市湖里区慈善会“雨露育青苗”孤困儿童结对帮扶暂行规定》《厦门市湖里区慈善会慈善驿站募捐和救助规定》《厦门市湖里区慈善会募捐和救助规定》《厦门市湖里区慈善会募捐箱使用办法》《厦门市湖里区慈善会大病医疗救助规定》《厦门市湖里区慈善会大学生助学规定》等17个规章,抓住公开透明这个核心环节,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财务收支,加强社会监督,特别是充分尊重企业家、捐献者,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提供税前抵扣和细心服务,邀请他们参与实施救助,及时总结、反馈、公布,使每一笔捐助都符合捐献者的意愿,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把慈善活动打造成民心工程和阳光工程,使捐献者满意,受助者满意,社会满意,大大提高了湖里区慈善会的公信度和生命力。
创新模式 开展多元募捐
善款是慈善事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点。2008年湖里区慈善会刚成立时,就为汶川地震灾区重建举办大型慈善募捐活动,受到广大市民支持,许多爱心人士踊跃捐款,感人至深。此后,凡有类似重大灾情,湖里区都会组织专项募捐活动,十年来,募集了数以百万计的善款,有力帮助了灾区的重建工作,受到社会好评。
此外,湖里区慈善会还通过采取一般发动和个别动员相结合的做法,重点做好企业家的工作。他们在充分尊重企业家意愿的前提下,主要采取三种募捐方式:第一种,以慈善项目带动捐献专项资金,如“爱心年夜饭”“雨露育青苗”“慈善早餐温暖工程”及救灾等;第二种,设立“留本捐息”冠名基金;第三种,设立小额慈善基金。后两种都由双方商定,分定向和非定向捐献,定向的由捐赠者提出,非定向的区慈善会统一安排,事先征求企业家的意见。
在灵活、多元募捐机制下,一批冠名基金如“恒兴慈善助老金”“中宸助学金”“新景地奖教奖学金”“方庆明医疗救助金”“天地助老金”“鲁班源慈善基金”“王小兵奖学金”,一批小额慈善基金如“艾施会慈善基金”“翼猫科技慈善基金”“欣立公益基金”等雨后春笋般诞生了。此外,在大灾大难或突发特大事件时,湖里区慈善会即刻发动基层慈善驿站在街头巷尾广泛开展募捐。这样做,不仅能为受灾的群众募集到善款,还能扩大慈善宣传,普及慈善意识,激发人们内心的大爱。
探索创新 塑造慈善品牌
实施慈善救助项目,这是做好慈善工作的重要标志,也是湖里区慈善会着力抓的重要环节。他们按照捐献者的意愿和困难群众的迫切需求,经过调查研究、认真挑选,开展了多项慈善救助项目,做到既体现特色,又突出重点和讲求实效,目前已逐渐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品牌项目。
金秋助学:助学虽是慈善机构传统救助项目,但是湖里区慈善会以人文关怀和全覆盖救助为特点,形成具有湖里特色的慈善助学品牌项目。按照助学规定,凡是湖里区低保家庭学生考上本科,第一年救助10000元,第二年起至毕业救助每人年5000元;救助低收入户家庭的学生第一年9000元,第二年起至毕业救助每人年4000元;救助应届考入大专的学生属低保户的第一年8000元,救助属低收入户的学生第一年7000元;次年起直至毕业人年4000元。目前,项目累计资助5112名贫困学生,列支善款1002万元。
“慈善早餐”:每一个经济繁荣、文明整洁的城市,都有一支收入不高但却任劳任怨的环卫队伍,厦门亦如是。他们做着最脏、最苦、最累的重体力活,换来我们美丽的环境,由于各种因素,目前这个群体收入都不高,在湖里区4000名环卫工人中,还有一些家庭生活很困难,尤其是双环卫工,他们从凌晨2、3点开始工作,几乎8、9点收工后回家才能吃到早餐,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2017年,湖里区慈善会发起“慈善早餐温暖行动”,每份早餐标准为5元,定制E通卡发放到环卫工手上,可在全岛5000多个早龙餐点使用,使用范围还包括便利店、商超等场合。此举结合城市实际,科技创新,不需到特定地点就能享用到早餐,真正做到了便民。同时,区慈善会持续引入社会力量提供服务,如在见福便利店使用此卡消费满5元即送矿泉水,并在卡面上印制冠名爱心企业和慈善会素材,进行宣传。目前,已有300名环卫工人受益,很受社会欢迎。
“雨露育青苗”:对于辖区内孤困儿童,湖里区慈善会提出救助全覆盖,目前全区内182名孤、困、残儿童(14周岁以下)都被纳入结对帮扶救助对象,他们或单亲,或父母残疾、重病,或自身残疾,家庭经济存在困难,且精神上缺乏支撑。慈善会除了为他们提供为每人每年2500元(2012年至2018年,年扶助金标准由1800元增加至2500元)的帮扶金外,还为这些孩子们确定帮扶爱心人士及企业,让他们感受到被人爱护的温暖。
“流动儿童可持续发展教育”:厦门是一个外来劳动力流入很大的城市,大量劳动力的流入衍生了一个新的群体——流动儿童。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的流动儿童父母由于来自农村,大多收入不高,因此居住条件和学习环境都较差,虽然他们身居城市,却始终处于城市边缘,大部分流动儿童存在融入城市生活困难和适应不良等问题。整个课程以流动儿童为中心,顾及到他们课堂内容需要,决定与语文学科教师配合,通过“综合实践课”的课堂参与,作为语文学科的写作素材来源。课程设计涵盖“乡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成长”“家-校-社区”“性别平等”五个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调动学生的主观参与意愿,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拓展思维与勇于探究能力,善学乐学、责任承担等核心素养。目前,已开展141课时,有200多名孩子受益。
积极探索 开拓创新慈善
十年来,湖里区慈善会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路线和方法,探索现代慈善工作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如“慈善一条街”“慈善积分制”“非公企业慈善联盟”等。
湖里区慈善会建设“一条街”的初衷是为辖区困难群众提供捐资、捐物、捐服务,打造一个纯粹的服务平台,但随着项目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不断延伸和丰富,慢慢成为提升商品价值、社区品质的一个有效方式。现在,“慈善一条街”上(湖里金湖路和梧桐路)近500商家,都融入到慈善文化氛围中,困难群众不仅能在这里的咖啡店享用爱心早餐,也能享受理发店的定期进小区免费理发的服务,困难家庭的孩子还能进培训机构免费学习唱歌、跳舞……很受周边百姓欢迎和赞誉。
而“慈善积分制”的出台,更是对慈善文化推广做了有益尝试。湖里区慈善会鼓励社区居民尤其是鼓励困难群众(帮助他们通过做好事获得尊严与成就感)参与公益活动,通过“积分”的方式获得回报,谁做的好事越多,谁就能获取越多的积分,就可到慈善超市或慈善驿站兑换成物品或其他特定服务。目前,湖里“慈善积分制”已成为一个鼓励民众(尤其是困难群众)捐钱捐物、还能捐服务的平台。
此外,湖里区慈善会还很重视慈善网络建设。2012年,慈善会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完善基层慈善组织设想,要在全区各街道、社区设立慈善分会和“慈善驿站”。在湖里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三年时间,湖里区共成立5个街道慈善分会、53个社区慈善驿站,完成辖区内行政建制机构全覆盖,这种“社区-街道-区”的三级慈善网络,使慈善触角向全区基层延伸,不仅接地气,而且救助效率更加高效、更加及时,很受群众拥护。与此同时,湖里区慈善会还凭借完善、发达的基层慈善网络,建立起一支300多人的慈善志愿者服务队伍。这些来自各个行业的志愿者们活跃在社区、企业、单位、学校里,宣传慈善、倡导募捐、结对帮扶,将募捐和救助活动的效率大大提高。
加强宣传 推广慈善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说,现代慈善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动员捐献一定要坚持自愿原则,量力而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重视保护人民群众的慈善热情和积极性。湖里区慈善会在探索、创新、实践的工作过程中,始终注重创新宣传方式,把握舆论导向,促进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湖里区慈善会在洪再生会长提出“做慈善,首先要有善心,才会有善行。”为此,湖里区慈善会积极倡导“平等、互助、友爱”“支持慈善光荣、参与慈善高尚”“100万不算多、1元钱不算少”等慈善理念。
湖里区慈善会主动与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合作,毫无保留地提供慈善活动的资料和信息,请他们大力支持,开辟版面和专栏,宣传重大的慈善活动和典型事迹,弘扬慈善精神,普及慈善意识,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育和树立广大民众的慈善理念,使之转化为慈行善举,促使慈善文化发展与繁荣。反过来,繁荣发展的慈善文化,又为慈善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和舆论的有力支撑。十年来,湖里区慈善会的一些先进做法和经过探索所取得经验被《慈善公益报》《福建日报》《厦门日报》《厦门电视台》《厦门晚报》《海西晨报》《海峡导报》《海峡生活报》等中央、省市媒体数以百次地报道。
与此同时,湖里区慈善会还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慈善文化宣传。自2011年就设立了慈善网站,以增加慈善文化传播。同时湖里区慈善会还编印《湖里慈善》内部读物(现已出版41期,发放8.2万份),作为公布善款接收、使用明细情况以及刊登重大慈善活动的平台。2013年,慈善会借助成立5周年契机,编撰《慈善在湖里》画册及《慈善风采录》,集中展示一批湖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激励了更多人走进慈善队伍。2016年,湖里区慈善会创建“湖里慈善”微信公众号,微信网络同步发布慈善动态及资讯,实现微信线上平台同步募捐。目前,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的6个慈善项目获得近5000人捐款326268.94元。此外,湖里区慈善会还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和地点,如在大型商场外、办公楼前设置慈善宣传栏,这些措施都有效提升了湖里慈善文化氛围。
真心服务 深受社会赞誉
“帮助困难群众,是我们慈善会存在的意义”。湖里区慈善会常务副会长张树彭这样说。
湖里区慈善会在洪再生会长带领下,十年如一日,为募集慈善款物,奔走在大街小巷,穿梭于各爱心企业,组织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给无望者希望、让无助者前行。“用感恩的心做服务的工作就会感到很快乐”。慈善会副会长陈筱婷说。
家住湖里区江头街道吕岭社区的刘某云,前些年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在经过肾移植等一系列手术治疗后,家庭经济已不堪重负,加上长期吃排斥药物引起肝、胃功能紊乱,体质明显下降,导致无法工作,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湖里区慈善会在2013年春节前获悉后,迅速展开救助,除了给予5000元紧急大病救助金外,还把她列入区慈善会特别救助范畴(两节慰问以及其他特别救助),让她得以度过生活难关。因此,刘某云逢人就说慈善会好、政府好!
而同样来自江头街道吕岭社区的方某英(肢体残疾),命运则更加不幸,原本靠丈夫一人支撑的家庭,从2009年丈夫生病起就陷入崩溃的边缘,家庭经济极度困难,方某英勉力支撑,所幸的是方家孩子非常懂事,学习很努力,给了她无限欣慰。2017年孩子考上大学,在高兴之余,为学费发愁,湖里区慈善会获悉后,迅速救助,除了解决学费(第一年9000元,第二年直至毕业每年4000元)外,还将他家列入慈善会特别救助范畴,给予帮助。所以,慈善会的人在她眼里,就是希望!正如家住殿前街道同样得益湖里区慈善会救助才能在大学深造的吴某敏说:“慈善会的叔叔阿姨不仅给了我生活希望,也给了我美丽的将来!所以,无论我以后是成为挺拔的乔木,还是不起眼的花草,都会以生命的翠绿奉献社会,为我们这座在水韵中聆听交响的海滨城市增光添彩”!
湖里街道居民陈先生对区慈善会大加称赞:对于我们这个正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发展中大国来说,慈善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市场经济是我们已经找到的最能激发人们创造财富欲望的制度,然而,一个和谐社会绝不仅仅意味着商品的堆积,而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大爱行为。湖里区慈善会的一系列主动救助困难群众的行为,不仅可以引导人们关注和积极行善,并因此促进社会形成具有根深蒂固慈善文化的社会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湖里区慈善会本身就是一种大爱!
他们的努力,同样也获得当地党委、政府以及社会的高度肯定。十年来,湖里区慈善会被湖里区民政局评为“5A级社会组织”,顺利获得“慈善组织”认证和“公开募捐资格证”;被中共湖里区委、湖里区政府授予“慈善工作先进单位”;被厦门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厦门市先进社会组织”;被厦门市慈善总会授予“慈善突出贡献组织奖”;被福建省慈善总会授予“慈善工作先进单位”;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组织奖”等荣誉。(朱 明)
图为区慈善会召开基层慈善组织网络建设现场会。
图为区慈善会举办“雨露育青苗”扶助金发放仪式。
图为林重阳区长出席慈善活动为优秀学生颁奖。
图为洪再生会长入户慰问大病军嫂。
图为区慈善会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大型公益宣传活动。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