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养鱼治水乡村美
2020-07-21 22:47:54    慈善公益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养鱼治水乡村美 生态富民好景长

——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水生态环境样本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学军 通讯员 周强)水花四溅,鱼儿欢腾,一条条七、八斤的鲢鱼在村民怀中扑腾。近日,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新舍村村民在承包水面捕捞鲜鱼,一派“鱼跃人欢”的丰收景。“‘以鱼养河’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改善了水环境,一举多得。”新舍村村支部书记张成刚深有感触地说。

  位于海安市里下河水乡的墩头镇,河网星罗棋布,纵横交错。近年来,该镇坚定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积极实施“以鱼养水、以鱼净水、以鱼护水”的“以鱼养河”生态治水模式,使河道保洁与养鱼富民相得益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水生态环境样本,为墩头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优美的水生态。

  墩头镇拥有等级河道501条,沟塘近552个,水域面积2.5万亩。近两年,该镇多措并举保护水资源,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增值放流了白鲢、花鲢、草鱼、鳊鱼等,大刀阔斧地关闭了一些化工企业,重拳出击关停禁养区养殖场。今年,在聘用100多名河道保洁员的基础上,持续“以鱼养水”举措,将河道水面进行发包,承包河道保洁与养殖,鼓励承包户放养食草鱼类来净化水体,达到生态保洁,起到人工不能替代的作用,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河道放养的白鲢、花鲢、草鱼和鳊鱼能吃掉水中藻类等微小浮游生物,清除水中的氮、磷元素,更好地恢复水生态环境,节约了保洁成本,又给让养鱼户创造了经济效益。”镇环境整治办主任祝增林说,今年以来,全镇510条、614.14公里长的河道做到宜养尽养。变政府治水为全民治水,变被动治水为主动治水,2019年,墩头镇通过“以鱼养河”节省保洁费用80多万元。

  “以鱼养河”净水又富民,墩头镇因势利导,积极把水环境资本转化为富民资本,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示范等,引导养鱼户策应“改良”,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以鱼养水”优化了生态,促进“以水养鱼”,实现渔业养殖与水质保护的协调发展。

  仇湖村养殖水面约5000多亩,通过创新驱动,打出品牌,促进了淡水渔业升级和效益增长,成为江苏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我们村的斑点叉尾鮰鱼加工成鱼片进行出口,2019年,全村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年销售额达3500万元。”仇湖村党支部书记杨晓林介绍说。

  杜楼村养鱼承包户夏如生高兴地说:“我去年投放各类鱼苗3000多斤,年底收获成鱼近万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今年增大了放养力度,争取年底有更多的收入。”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仅2019年,墩头镇渔业养殖就带动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另外,当地百姓还享受到“生态红利”。逢年过节,养鱼承包户分鱼给当地村民,其余归已所得。杜楼村等村民每年平均每人分得约10斤鱼。

  生态环境保护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水乡面貌也焕然一新,如今,在墩头镇,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良好生态环境景象随处可见。杜楼村、新海村、双溪村等村荣获了江苏省“水美乡村”称号。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