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村里有个合作社 引领乡亲奔小康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白雪 通讯员 张勤敏 王兆廷)“这梨口感有小时候的那个味道,礼拜天我要带着家人再来这院子里转转。”连日来,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房村宫品合作社内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来自安徽省宿州市的刘永边吃梨边点赞。
“他们现在吃的梨是我们去年引进的苏翠一号,这个品种的梨7月初就可成熟,果面颜色青亮,光滑美观,放于室内满屋果香,是今年的主推品种之一。”合作社负责人张强边走边查看梨的挂果情况。
今年37岁的张强,曾在部队服役8年,黝黑的皮肤、大大的眼睛、矫健的身姿时刻散发着军人特有的气质。当他还在部队服役的时候,其父亲就引进黄冠梨栽培,并成立了徐州宫品果品合作社,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虽然当时入股的只有15户,但他始终秉承“种一颗好树,结一个好梨”的理念,坚持“品质、品种、品牌”三品原则,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在他的带领下,社员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经过多年种植探索,合作社由原来的150亩扩展到现在的12000亩,从原来的15户增加到280户,同时辐射带动周边150户。合作社的产业越做越大,队伍越来越大,但需要打理的事物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运转,靠传统的种植和销售模式已经跟不上形势,经过深思熟虑后,其父召唤回了退役在外创业的儿子张强。从子承父志返乡创业的那一刻起,父亲的话就一直在他耳边回响:你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以前在部队的时候“战场”任务是保家卫国,现在“战场”就是带领社员共同致富奔小康。
在父子俩的细心培育下,今年棚内的梨树生长极好,挂果也达到了理想的状态,丰收是定了,说明这个路子走对了。张强还在梨园的管理中不断创新,看到社员们大多年龄较大,栽苗总得弯腰,很是劳累,为了使大家能轻松干活,他带领着社员骨干共同研发自动栽苗机,经过上百次不断摸索改进,终于研发成功,原来种树苗需要一个个栽,如今有了多功能栽苗机,现在每人一天就能栽植1200棵,是传统人工栽培速度的10倍以上,同时自带覆膜功能,更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目前,合作社与多所大学形成共建单位,在果园建立了新品种推广站、博士生实验站,经高校研发的“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减少农药使用,让果子更加健康营养。现在直播带货很流行,社员们也紧跟潮流,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网络上直播。张强说:“有这么多父老乡亲挺咱,咱一定会把合作社的梨推的更远、更好,乡亲们一起奔小康,永不分‘梨’!”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