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乡村治理绘制杨柳青小康图景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权敬 通讯员 李焕丽)天津杨柳青镇为人所知,大多是因为它孕育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但近年来被更多人熟知,是因为它不断推进的乡村治理脚步和由“困难村”向美丽村庄蝶变的过程。
3年帮扶让村民身居“美丽村庄”
“我们村以前可没有这么干净。没治理前,家家一垛柴禾,到处是垃圾,那个脏乱啊!”64岁的大柳滩村村民付丛泉说起村里以前的面貌,不禁皱起眉头,“后来村里来了帮扶干部,给我们做了不少实事好事,先说这环境就大变样,通了上下水,村里的路也都通了,空着的地儿都搞了绿化,到处都是干净的,别说乱倒脏水了,废纸都不好意思随便扔一张。”
2017年9月,帮扶干部马磊入驻大柳滩村。“刚来的时候,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基本上都是土路,偶尔一小段水泥路,也都是坑坑洼洼。平时根本不去洗车,洗了也白洗,天天车身都是土。最发怵的是上厕所,跑老远上个旱厕,那臭味给人熏得脑袋疼。”付丛泉说道。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是大柳滩村被列为困难村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自来水未覆盖、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马磊和帮扶组同志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来不断投入财政资金,建设完成了以“六化六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往日泥泞的土路洼路不见了,现在的主干路是柏油路、里巷路铺设面包砖;每间隔30米设一盏太阳能路灯,晚上村里也变得亮堂堂;家家户户通了上下水、厕所入户,保证了饮水安全,方便了村民生活;新建了18座水冲公厕、修建了三个健身场地。还有改造危房、新建小学校、新建幼儿园、新建红白事酒店,村民们不禁感慨“我们大柳滩真的变了!”
环境改变的不仅是大柳滩的村容村貌,还有村民们的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及未来发展。
3年帮扶,让一个个村庄容貌改变,让村民们的生活紧跟城镇步伐。目前,该区累计投入约9.8亿元资金,分类实施完成了涵盖村内道路硬化、街道路灯修建、村庄植树绿化、污水管网铺设、公厕户厕改造等方面的“六化六有”基础设施帮扶项目,人居环境切实得到改善,18个困难村全部达到“美丽村庄”创建标准。
一个好项目带动一个“困难村”
盘绕在杨柳青镇北的子牙河,为镇北的大片农业种植区域提供了灌溉水源。但由于地势低洼,庄稼十年九涝。杨柳青十街村的800多亩耕地位于这片低洼区,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低,是名副其实的“困难村”。
在十街村林木种苗繁育基地的国槐园里,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郁葱林木。驻村第一书记赵国武告诉记者:“我们了解到,村里耕地处在的东淀地区,适合多数树种生长,而且靠近子牙河,浇水方便。发展林木种植,树苗长成后销路不愁。加上西青区、杨柳镇两级领导支持,我们最终决定繁育林木种苗,由御柳青青苗圃有限公司进行规范化运作。”2017年底项目确定,转年开春就赶上了春植,当年靠销售碧桃、月季等花灌类苗木获得收益50万元。
经过2年的发展,杨柳青十街村林木种苗繁育基地项目种植面积从最初700亩发展到现在1800亩,不仅本村集体收益翻番,还带动周边八街村、十一街村共同发展。2019年,村里完成绿化工程3项,实现经营效益136万元,村集体收入50万元;2020年预计实现经营效益200万元,村集体收入可实现100万元。
一个好项目带动一片区域的发展,是西青区实施全面突出产业带动增收、实现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战略取得成效最直接的体现。
目前,杨柳青镇十街村林木种苗繁育基地、辛口镇第六埠村水稻种植示范区等7个产业帮扶项目已全部完成区级验收,部分项目已产生经济效益。同时,为给困难村产业项目提供支撑保障,提升产业项目的发展成效,该区累计投入1146.2万元帮扶资金实施了5个产业配套项目,有效改善了产业帮扶项目的生产经营条件。2019年,全区18个困难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到5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6万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一幅小康生活图景正在杨柳镇铺开。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