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安徽萧县:做好小康路上的加减法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权敬)风景秀丽的业庄村位于安徽省萧县杜楼镇的东北部,东临岱河,311国道穿越境而过,这里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交通便捷,因为这些,来过的人都说这里是个好地方。
近些年,这里因为落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村民的生活发生了“蝶变”,成为全县乡村振兴先行区、农业引领区,有效地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好了“+党建”“+互助岗”的大文章,从而达到“加贫穷”“减落后”的目的,全面筑牢了小康基础。
“加互助岗位”“减落后思想”
“最近天气还可以,你和纪英要经常出去走动走动,多走动对她身体恢复是有帮助的。”在楼镇杜老楼村贫困户孟现海家中,“扶贫互助岗”村民王振一边和孟现海夫妻唠嗑,一边帮他们打扫卫生。
如今89岁的孟现海,身子大不如前。老伴鲁纪英还长期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加上年纪比较大,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看着疾病缠身的老伴,想想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孟现海心里直犯愁,这往后的日子该咋过?
2018年,萧县杜楼镇设立“扶贫互助岗”,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同村村民王振帮助照顾鲁纪英的日常生活,解决了孟现海这块“心病”。
为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观念,激发其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萧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就业扶贫工作,从实际出发,精准施策,多点发力,大力实施就业脱贫工程,创新开发扶贫公益岗位,并强化其管理。
针对有劳动意愿但劳动能力较弱的贫困人口,萧县探索“扶贫互助岗”的新路子,帮助村民们解困济难互惠共赢。设置互助养老、互助托幼和互助助残等专业公益岗位,为老弱病残幼群体提供日常照料、就医护理等由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他们都是一个村的人,彼此情况很熟悉,参加‘扶贫互助岗’不仅增加了乡里乡亲的人情关怀,和睦了邻里关系,更让贫困户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当地石林乡相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2019年年底,萧县全县累计筹措公益岗位专项资金5759万元,从事公益岗位6000多人次,目前在岗5392人,其中扶贫互助岗人员2528人,结对帮扶贫困家庭9107户。2019年发放公益岗位补贴资金3554万元。
“加基层党建”“减贫困群众”
这几年,杜楼镇扶贫工作深入人心,还得力于镇党委、政府紧紧依靠和团结群众,以基层党建、为民服务为抓手,脚踏实地打基础,以社会治理、文明创建为切点千方百计促和谐。
“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示范作用、扶贫精神作用,将‘党建+扶贫’的智慧模式运用于党组织建设。”镇党委办相关负责人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
在杜楼镇,贫困户家家知道“党建进农户”行动。“就是党员来家里和我们结对子帮助我们,让我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石林乡贫困户李某田说。李某田通过基层党支部与自己建立的“一帮一”帮扶关系,经济收入比从前翻了两倍,日子好过多了。
坚持把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协调推进,是当地党委探索出新做法“基层党建+为民服务”的内容之一。“每村要确保每月25号的党员活动日真开、开实,推行支部书记党建例会工作法,通过“村书记比党课”使行政村村书记在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中自觉抓党建、自觉谋发展,让党员队伍群众工作能力增强,也为乡村治理和全面奔小康夯实了基础。”该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