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残疾夫妇携手奔小康
2020-07-08 01:01:27    慈善公益网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残疾夫妇携起手 小康路上加油“跑”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权敬)追求幸福奔小康,不仅是健全人全力以赴的目标,也是每个残疾人心底里的渴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李克强总理也指出“要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决不让残疾人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讲话,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残疾人对实现“小康梦”坚定了信心。

  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有无数这样的动人故事——在党和国家扶持政策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朋友勤劳苦干,奋勇向前,用自强改写人生命运,用奋斗铺就小康道路。孙圣付和他的妻子就这在其中。

  “晚上有条件尽量还是回去休息,在车棚里面要注意安全。”孙圣付一家的扶贫帮扶责任人李新时常这样叮嘱夫妻俩。

  家住安徽合肥柏堰科技园柏堰雅苑社区的孙圣付和妻子都是肢体四级残疾。孙圣付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小区电瓶车存车棚内的车辆摆放整齐,给它们充电、检查安全、清理座垫上的灰尘……这两年,为了方便车辆的存放,夫妻俩就在棚里搭了个简易的小屋。平时生活起居就在这里。

  “车棚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看着也舒心,车子放在这也安全,我们都挺放心。”居民朱阿姨说,“有时我们还在这暂时寄存个东西什么的,他们也愿意帮大家照看一下。”

  居民们的信任,孙圣付夫妻俩是能感觉到的,这也让他们对这份工作更有责任和动力。孙圣付告诉记者:“我们对他们负责任,居民才会信任你。”如今,他们看管的车辆已经从一开始的十几辆,增长到了现在的200多辆,每个月看车的收入有近2000元,说到这里孙圣付脸上露出了笑容。

  近年来,他们在党的扶贫政策帮扶下,一家人不等不靠,日子过得红火起来。孙圣付一家从过去到现在的“蝶变”,也是一个自强奋斗的过程。这是帮扶责任人李新回忆这几年扶贫帮扶工作的感慨。

  困难再大,大不过人的意志;挑战再多,多不过人的汗水。2014年,李新刚和孙圣付一家接触时,最大的感触是一家人的心理比较自卑和脆弱。“总觉得自己是残疾人,什么事也做不好。为此,我在落实各项扶贫措施的时候,重点加强了对他们一家的心理疏导和关怀,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李新说。

  令李新没想到的是,在一次政策宣讲培训后,孙圣付竟然主动打来了电话,想让社区帮找一个力所能及的事情。李新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为孙圣付介绍了替小区居民看电瓶车的工作。

  “我确实没想到,他们夫妻俩虽然身体残疾,但平时看管车棚非常尽心尽力,车棚的卫生打扫得一尘不染,车辆的停放也是井然有序。”李新介绍,在政府的帮助下,孙圣付的妻子在小区里找到了一份保洁的工作,每个月有1600元的收入。儿子也在附近的工厂找到了工作,全家的小日子越过越好。

  “思想的短板是最大的短板,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补齐短板提升观念,脱贫的心就强了,动力更足了。”李新说。

  在大家的齐心帮扶下,孙圣付还联系了一些为企业做手工的活,不忙的时候就和妻子在家里做手工活,等做好了再批量送过去,这样的收入每年能有两、三万元。

  “我就是这么想的,不能坐等靠政府救助啊,自己能挣一点不就减轻一点政府的负担嘛?”孙圣付的话虽简单却透出积极乐观。如今,他们一家不仅自强自立奋力脱贫,还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身体力行地感染和带动身边的人。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