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江门市新会北门社区康园中心的阳光小店,康复学员当店员,与顾客“亲密接触”;在江海区天佑庇护中心的启爱面包坊,康复学员与师傅一起做蛋糕,产品对外发售。在爱心义卖活动上,康复学员做的手工作品被抢购一空……这些康复学员能回归社会,离不开江门市残疾人日间托养服务。
2011年,江门市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在全省率先建立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托养制度,构建了多元化的托养服务体系。2013年,该市被评为全省第二个“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2017年,市残联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江门市残疾人社区日间托养服务标准》,并于3月1日起实施,这是广东省残疾人托养服务领域中的首个服务标准。2018年,在全省首次开展社区康园中心星级评定,实现了全市康园中心提质增效……
多年来,江门市提升社区康园中心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管理标准化,有利于“管”好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同时,不断探索激发机构活力,树立服务品牌;开展多元化服务,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开展专业康复项目,促残疾人回归社会。“除了职业训练外,我们把机会给每一个学员,他们可以在不同时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职业训练或加入兴趣小组,包括园艺、家政、陶艺、烘焙、特色手工、模拟超市、理发、呼啦圈、健身操等。”江海区残疾人实训基地相关负责人杨华波介绍道,该中心提供“五位一体”的康园服务,包括日间照料、康复功能训练、技能训练、辅助性就业、康乐文体活动等。
该市积极探索残疾人日间托养的“江门模式”。在各项创新机制的激励下,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康园中心96家,实现全市各镇(街)康园中心服务全覆盖,每年为2100多名有需求并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社区日间托养服务。创新性的残疾人康复托养工作多次受到了上级残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予以推广。(张元辉)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