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网讯(孙伟)提起林州大家都知道太行山和“人工天河”红旗渠,给人们一种林州以山多和极度缺水的印象。南太行的林虑山蜿蜒于林州西部,红旗渠主干渠贯穿于林州中北部。而林州南部的淇河流域贯穿于临淇、五龙、东姚等南部七个乡镇,淅河、湘河、万泉湖、黄贝湖、泽下,听起这些名字就给人以江南水乡之感觉,这就是贯穿于林州南部的淇河。淇河古称綦(姬)水、温水、源河,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如《水经注》载古临河县颛顼墓、《诗经》中58篇(19%)涉及淇河卫地、《左传》中“围棋之源”、鹿岭赵南长城、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白蛇传》故事发源地、罗贯中隐居著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发源或发生在淇河之滨,航天女英雄刘洋更是临淇川的骄傲。“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而位于淇水之滨的隆虑徐氏望族,更是见证了独具风骚的淇水文明与家国天下。
徐家祠堂位于林州长市五龙镇淇河东岸的渔村,徐氏十九世裔孙泽昶(国学)会长介绍,隆虑徐氏宗祠始建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冬落成。当时资款主要来源为祖茔墓地周围之巨柏,出售得价共洋三千四百五十元,三门补集不足费用。宗祠分正、副两宅。两进正宅为宗祠,副宅为徐氏私立小学,凡族中贫寒子弟皆可就读于此。徐氏宗祠大门门额石匾“徐氏宗祠”四字系时任河南省长张凤台亲笔手书。重修时在原来地基基础未动,仍尽力保留了原来建筑制式,大门及两侧厢房临街墙壁为原来结构。据《隆虑徐氏家谱》载:我徐氏始祖原籍江南松江府华亭县人。大元时我始祖除授山西潞安府壶关县儒学,始祖——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自上党(今长治地区平顺徐家厚)迁居渔村——。隆虑徐氏宗祠就坐落在这个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的村落。时至清代康熙年间,隆虑徐氏已成淇源望族。从此至民国初期,隆虑徐氏名人辈出,共出现了近三十名七品以上官员(其中有五位举人和1名提督)和太学生、监生、贡生、武生等一百三十余人。如:以研究理学著称河朔上下、被誉为“中州先哲”、“以布衣而下公卿”的一代名贤徐定唐(十三世)奉祀林县乡贤祠。值得一书的是隆虑徐氏与卫辉府徐氏一脉相传,位于辉县市的民国总统徐世昌故里见证了隆虑徐氏的发展与鼎盛。今欣逢华夏盛世,隆虑徐氏后裔秉承耕读传家之家风,奋发图强,拼搏进取,士工军商,才俊辈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徐家祠堂和紧靠旁边的广和古寺曾是八路军太行军区五军分区野战医院指挥所,1937年,“七七事变”华北失守,在这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29师全体将士临危受命,东渡黄河挥师太行,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129师386旅向豫北发展,开辟了安阳、林县、辉县山区抗日根据地,并成立了晋冀豫军区,1940年整编为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和冀南军区,其中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1938年,晋冀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卫生处与军分区建制同时成立,1940年整编为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卫生处,(也成军分区野战医院)解放后隶属于平原省华北安阳军分区、河南省安阳军分区后勤部。由于该野战医院及各卫生所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带,交通便利,为抢救伤员提供了方便。据林县党史记载,第五军分区卫生处及其3个卫生所在李盛礼处长、陈再凤政委的带领下,积极抢救伤员,为当地群众开展卫生防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共救治伤员21900余人,给群众看病治疗近6万人次,为抗战胜利和赢得安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医院院长李盛礼及抢救伤病员的珍贵照片至今尚存。李盛礼抗美援朝回国后任天津市市立总医院(天津市医学院附院)院长、书记等职。
有祠堂必有深宅大院,清代至今,在淇河流域流传有一首“北河庄、苇涧墙,比不上渔村大客房”的民谣,这大客房说的就是渔村的徐氏大院。此院座北向南,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共有房屋50余间,有客房前后两院及西院三大部分组成。客房前院有主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两厢房南侧又各有两间配房。主房正间门厅内有一木制屏风,为时任彰德知府赠送的长约3米的金字木匾,上题“望重淇源”四字,意指渔村隆虑徐氏已成淇源望族。后院主屋为5间高楼,前有约2.5米宽的阳台,是当时临淇川的最高建筑。登楼远眺,远近淇河风光,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高楼窗户上沿,有汉白玉石刻铭文,记述了当年房主高瞻远瞩溢于言表的心情,楼院门额上题有石刻“环山积翠”四字,西院有七间两层主楼一座、东西厢房各三间、二层绣楼三间,为徐氏分支“三义堂”所建,三座建筑连成一片,共同组成了享誉林州的“渔村大客房”。村中与其同时的建筑物,还有“厚庵氏”所建的“余庆楼”,也为“九门相照”制式。这些饱经沧桑的古建筑,共同见证了渔村三百余年间的历史变化,从而成了值得珍视的镇村之宝。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拓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徐氏族人一代代在这山清水秀、松竹连绵的淇河之滨,在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淇上田园即事》诗句里天然安适、仁义贤孝、爱国平和的生活着。飞檐翘角的大院和青瓦白墙的民居,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淇河清泉水面,是多么难得的山水田园风光啊。“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临淇川那开阔的视野,优美的意境,演绎了淇河与太行的山水画卷;而且反应了两岸徐氏族人闲适优雅的生活,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从听觉、视觉和心态上涌现出一幅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
责任编辑:pig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