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养牛、种菜都是好产业
2016-12-20 15:28:17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讯(本报记者  王 燕)“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说的是在扶贫开发中,发展产业是关键。产业扶贫是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跨越到“造血”式扶贫的有效途径。在贵州省大方县,一场产业扶贫攻坚激战正酣。

 
  首屈一指的肉牛基地
 
  发展畜牧业,是大方县扶贫的重点产业项目之一。在凤山乡的一片天然草场上,大方县纯种安格斯牛繁育基地坐落于此。基地从国外引进了纯种安格斯种牛500头,从加拿大引进世界领先的安格斯、西门塔尔种牛冻精9万支,并聘请了经验丰富的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来到当地做技术支持,一系列举措使大方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安格斯牛繁育基地,技术水平与世界畜牧业发展先进水平接轨。
 
  大方县凤山乡人大主席团主席刘开崇是当地引进的农牧业优秀人才,他津津乐道地向《慈善公益报》记者讲述了纯种安格斯牛从引进选种到后期饲养、繁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他的讲解深入浅出,真真切切地为记者进行了一次养牛科普。高大健硕的陈宝贵是当地引进的来自内蒙古的养牛专家。有33年养牛经验的陈宝贵,曾经在日本北海道进行专业的肉牛和奶牛饲养管理和人工授精学习。短短数月,两位专家已经使此次引进的绝大多数母牛成功受孕。从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记者看到了拥有中国先进杂交牛饲养技术的大西南杂交牛第一育种场的底气。
 
  刘开崇自豪地说:“安格斯牛是当今最好的肉牛之一,通过从加拿大引种的安格斯种公牛的冻精,来对我们从澳大利亚引种的500头纯种安格斯母牛进行选育选配。在2018年,我们就有本地出生和生长的纯种安格斯牛。我们将选育优质种牛,以后,整个西南地区的安格斯纯种牛的冻精液都将来自大方。”
 
  这个繁育基地也是大方县畜牧产业的实训基地,已经举办了4期培训班,对全县的分管领导、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以及一些养牛大户都进行了技术培训。陈宝贵在这里带了8个徒弟,通过手把手教学,他将自己的宝贵经验无私地教授给大方人民。
 
  大型育种基地的建立,带动了周围贫困户种植牧草,形成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凤山乡党委书记李春阳向《慈善公益报》记者介绍,这里种玉米每亩产量200多公斤,只值400多元,由于作为牧草的玉米等青储饲料可以密植,连秆带叶,一亩地最低收益可达到2000元,按照现在大方县人均2亩地计算,每年增收最低可达5000元左右,良好的收益使得当地农民种植饲料的积极性高涨。
 
  价格实惠的肉牛超市
 
  除了纯种安格斯牛繁育基地,凤山乡还有个全县最大的基础母牛交易市场--扶贫牛超市,其规模仅次于凤山乡大西南安格斯第一育种场。“牛超市”实现了选牛、贷款、担保、保险、领牛等一站式办理。
 
  经过一系列消毒程序,记者走进了这座大型“牛超市”。这里引进了西门塔尔优质母牛,以每头1万元的价格卖给贫困户,这个价格低于市场价3000元,贫困户还可以通过“特惠贷”的扶贫方式全额贷款。
 
  大方县农牧局局长张基贵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大多数贫困户缺资金的问题,政府和恒大集团给老百姓担保全额贴息,母畜产牛犊以后,每一头恒大补助1000元,另外政府也相应补助1000元,确保老百姓买回去以后能产生很好的效益。明年12月30日前引进优质基础母牛数量将达到3万头,惠及3万贫困人口,达到户均饲养肉牛3头、每头年纯收益5000元的目标。
 
  由于引进了中禾恒瑞等2家畜牧上下游龙头企业,建立母牛供应、技能培训、饲养、收购、加工、销售等产业化体系,这种贫困户“买牛不愁钱,养牛没风险,产牛有奖励,卖牛有保障”的一条龙的肉牛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深受贫困户欢迎。
 
  初见成效的种植产业
 
  除了养牛,种菜、发展中药材、经果林,也是重要的产业扶贫措施,目前已在大方县全面铺开。
 
  蔬菜是见效最快的产业。在离养牛场不远的店子村,崭新的蔬菜大棚内种满了白菜、西红柿、番茄、黄瓜等各种各样的蔬菜,几个中年妇女正热火朝天地给蔬菜打包装箱。在三元乡的河头村,崭新的蔬菜大棚、育苗大棚和产业化大田基地满足了当地农民的生产需要;在雨冲乡的金星村,当地贫困群众利用荒山种植油用牡丹,不仅得到了免费种苗、免费农具机械和免费技术指导,还能得到国家退耕还林补偿金。
 
  在大方县,中药材及经果林产业基地已开工26个,建成10个,已引进一力制药、香港恒畅等9家中药材、经果林上下游龙头企业,建立种子供应、技能培训、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产业化体系。目前已建成3.2万亩丹参、天麻等中药材基地,2万亩油用牡丹和猕猴桃等经果林基地。中药材及经果林基地帮扶的贫困户,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分红收入合计,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500元。这种“供产销一体化”的模式,真正起到了导向性“造血”的作用,使产业扶贫措施得以快速、准确地收获成效。
 
  据大方县统计,从去年12月1日扶贫攻坚战打响,到今年8月31日,已有10,494户、39,817人初步实现脱贫,到今年12月底预计再脱贫40,500人,完成总脱贫任务的45%。在这场战役中,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基石,当地依靠龙头企业以产业链打造扶贫链,形成脱贫攻坚的产业支撑,并制定“接地气”的政策和项目,更好地融合区域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责任编辑:bj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