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众筹”建起农村慈善幸福院
2016-12-09 16:05:41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讯(本报记者  王学军)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在社会老龄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空巢、独居老人持续增多的新形势下,近年来,位于河南省黄河北岸的焦作市武陟县围绕农村养老问题,将慈善和养老相结合,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化农村养老事业中来,探索出以政府保障、社会慈善救助和农村闲置场院改建为主要内容的“慈善幸福院”建设,帮助老人就地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为农村养老创出了一条新路。

 
  “黄河之畔武陟县,西边有个大官庄;官庄有个幸福院,听俺仔细说端详。这边浴室保健房,定期体检保安康;那边餐厅和食堂,一周饭菜不重样;三间四间娱乐室,电视象棋和麻将;午休时间想躺躺,宿舍设在东厢房。老人来到幸福院,延年益寿幸福长,村级慈善幸福院,凝聚农村正能量……”武陟县大虹桥乡大官庄村72岁的胡长印,把自己的心声写成段子,逢人就夸慈善幸福院好。
 
  100元的超值养老套餐
 
  武陟县老龄办姚主任向《慈善公益报》记者介绍说,自2012年以来,武陟县建设了一批以“政府扶持、慈善助力、村级主办、个人低价入住”为特点的“四合一”农村慈善幸福院。慈善幸福院由各村主办,或在老学校、老村委大院基础上改建,或选址新建,服务对象是高龄独居、空巢、五保、优抚和特困老人,主要为他们提供就餐服务、生活照顾、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日间照料服务的公益性、福利性活动场所,帮助老人就地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为把慈善幸福院建成老年人的温馨家园,该县还积极整合卫生部门医疗项目、体育部门健身项目、文化部门农家书屋等社会资源纳入幸福院建设中,实现资源共享。
 
  想入院的老人每月只需缴100元钱,就可入住低偿服务、零利经营的慈善幸福院,享受到家的温暖和“保姆式”服务的三大养老服务套餐:根据老人身体情况合理安排饮食,三餐不重样的“生活菜单”;文体生活丰富多彩的“精神菜单”; 乡、村两极卫生机构与慈善幸福院建立联系合作关系、应急机制,定期对老人进行健康检查,保证入院老人出现紧急情况能及时得到医治的“医疗菜单”。
 
  “孩子们都在外上班,家里冷冷清清的,还是这里好,没事儿就跟老伙伴们拉拉家常、打打牌、看看电视,以后俺就住这了。”在河南武陟县西陶镇的慈善幸福院里,76岁的老人翟素兰开心地说。
 
  截至目前,武陟县共建成村级慈善幸福院103所,入院老人3000余名,惠及群众3.2万人。
 
  “众筹”出来的幸福院
 
  提供低价高质、福利性质的养老服务,关键问题是资金从哪儿来?武陟县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正是通过“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村级拿一点、个人出一点”这种“众筹”的方式构建起一种“低成本、广覆盖、就地入住”的农村养老体系。较好地解决了政府唱“独角戏”、资金严重匮乏等难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村养老的现实需求。
 
  为支持幸福院建设,武陟县政府给予每所慈善幸福院2万元启动扶持金,为幸福院配备冰箱、空调、电视机等。“别小看这2万元钱,慈善养老院从无到有,财政资金起了第一推动力的作用。”武陟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张金太说。
 
  幸福院日常运转则靠社会力量担负起主力军作用。武陟县有三级慈善平台——村级慈善工作站、乡级慈善分会、县级慈善协会,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 4年多来,武陟以慈善幸福院为纽带,累计募集资金3590万元,相当于每个慈善幸福院获得近35万元社会捐赠资金。圪垱店乡宝村慈善幸福院院长宝山河说:“俺村建设慈善幸福院花了20万元,大都是慈善人士捐献的。慈善助力,解了资金难题,不依靠社会力量,幸福院就难办下去。”
 
  为确保慈善幸福院健康、持续运行,武陟县除了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划拨一部分资金补贴,还创立“以慈善养老,以土地养院”新模式,在解决有钱养老的同时,每村给慈善幸福院划二三十亩地,用于种粮食、蔬菜,解决幸福院老人吃饭问题。有钱养老,有地养院,为幸福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幸福院激发社会正能量
 
  武陟县“众筹”慈善幸福院项目实施以来,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既解决了老年人生活方面的难题,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也解除了老人子女在外务工的后顾之忧,更消除了家庭矛盾诱因,化解了家庭矛盾,融洽了亲情关系,让孝亲敬老、温情和谐在农村蔚然成风,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更凝聚了农村正能量。
 
  以幸福院为载体,把敬老、养老、助老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人们的孝亲敬老意识普遍增强,到幸福院服务的志愿者络绎不绝,目前武陟县每80人中就有一个为注册义工,他们定期进幸福院开展医疗卫生、文艺演出、理发等服务。在今天的武陟农村,尊老为德、敬老为善、爱老为美、助老为乐、慈善助人成为时尚。
 
  武陟县县委书记闫小杏说:“社会从来都不缺乏爱心,但缺少引领和平台。这个时候就需要党委政府主动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将农村老人的需求与社会爱心慈善资源相结合,形成一种畅通的机制,让社会力量源源不断进来。"


责任编辑:bj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