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网讯(权敬) 失能老人是最需要保障的群体之一,养老负担最重,也是政府重点兜底的对象。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养老服务难题日趋尖锐,我国呈现出候鸟式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以房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发展趋势,其中,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已在全国多地成功推广并逐渐成为全社会老年人的首选。
居家养老优势凸显
“60岁老人养90岁父母的现象在中国即将普遍出现,这要求我们既要建设好集中养老机构,又要围绕居家养老做好服务。”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民政厅厅长石光认为,居家养老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曾表示,集中养老无疑是重要养老模式,但除掉目前养老院承载能力的问题,中国人四世同堂的观念较重,亲情陪伴的愿望强烈,如果老人不愿去养老院怎么办?居家养老如何解决老年人吃、医、乐的问题?
石光、郭启勇在调研时发现,近年来,随着社区活动中心和社区医院的建设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医疗服务“三位一体”的中国式养老模式在城市有了铺开实施的可能。
郭启勇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家政服务是一种市场化服务,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而居家养老服务则是一种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养老服务,比如收费采取的是优惠价格,甚至是免费、半免费收取费用。服务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养老服务,主要得益于提供这些服务的养老机构、社区组织、志愿者等的无私奉献,以及社会各方面献出的爱心,比如物资捐助和现金捐赠等。
石光向《慈善公益报》记者表示,居家养老服务是专业性极强的服务。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及医护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特别是医护人员要经过专业医疗护理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专业的服务及护理,是让工作在外的年轻人放心安心的必要条件。
《慈善公益报》记者调查发现,我国多个城市还在居家养老服务原有的优势上,根据当地条件及需求,探索出多种服务配套模式,出台了不同的扶植政策。
北京推出医养结合
北京市于2015年11月25日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明确的“9064”养老发展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90%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养老。
北京市副市长王宁日前在北京市政协举行的科学调控人口规模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联组讨论会上说,未来北京市将建立更多的养老服务设施,特别是要在社区建立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养老照料中心就是其中之一。社区照料中心其实就相当于这个社区养老的一个总服务台。有了这个总服务台,老年人在家里或者社区也能享受到养老院里面所有的服务。
根据北京市的规划,未来90%的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6%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多数需要得到一定的医疗照顾,也就是需要医养结合。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耿玉田向《慈善公益报》记者介绍,现在全市养老机构大约410家,到2017年要达到50%以上的养老机构都要实现医养结合,到2020年实现北京全覆盖。
据耿玉田介绍,北京医养结合主要是3种模式:第一种,在养老照料中心中设立医务室。第二种,有资质的好的医院,在养老照料中心设置专职分支机构。第三,与邻近的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实现绿色转诊。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今年,北京市西城、朝阳、海淀、顺义、密云5个区将试点“失能补贴”,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和失能老年人进行补贴,帮助他们提高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同时,政府部门将面向社会招募失能照料服务单位,照料服务单位将可提供预防保健、就医陪护等7项服务。
《慈善公益报》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获悉,北京市现已出台《经济困难的高龄和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区老年人能力评估办法》以及《关于经济困难的高龄和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有关服务事项的通知》,启动对经济困难老人的居家养老补贴工作。
多地搭建互联网+
居家养老模式正在加快“虚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整合辖区内养老院、医院、商家、家政、水电气等服务资源,在各街道(乡镇)、社区(村)建立为老服务站点的模式,建立“虚拟养老院”,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医疗、精神慰藉3大类统一规范的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使老年人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不亚于养老院的专业服务。
《慈善公益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2013年9月,山东省首家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落户济南,济南市市中区二七新村街道社区的美特康智能居家养老系统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无线蓝牙、云计算等技术为居家的老人提供可靠及时全面的健康检测、分析、评估,并据此为居家老人制定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的动态管理。同时,老人的家人可以随时随地由网络登入服务中心的健康管理后台,查看老人历次体检数据、曲线图,及时了解掌握老人的健康状况。
家住山东济南二七新村社区的张大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他是现在大多数独居老人的典型,由于身边没有人照料,张大爷的孩子们都非常担心老人的身体健康,每月都要请假回家看望老人。张大爷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孩子们在外面打拼不容易,我们老人不想牵扯他们太多精力,现在社区有了这项智能体检服务,他们在网上就能查到我近期的健康状况,这样他们不必为我担忧,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了。有了这项高科技服务,孩子们都可以安心在外面工作了。”
“大妈,您好,请问您住哪栋楼,我们尽快把血压仪给您送去……”“阿姨,你要把手机里的1号键设置成大女儿的号码,是吗?”……这是位于山西省城迎泽西大街万亩生态园附近的幸福汇养老服务中心,座席服务人员每天都要这样认真细致地回复老人来电。
据了解,幸福汇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15年5月7日,迄今为止已在晋城、阳泉、运城、临汾4市成立了分公司,免费发放了1.6万余台“关护通”智能终端机。至此,山西省居家养老服务开始从系统化、智慧化方向挺进社区,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机构也开始利用互联网+整合提速,搭建起了一座没有围墙的虚拟养老院。
“只需轻轻按下一个按钮,老人的姓名、地址、电话、健康状况等信息立即显示在平台的电脑屏幕上;只要一部数字电话,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一键求助、实时定位、来电过滤、上门洗衣、看病陪诊、买米购药、体征检测等养老服务。”山西幸福汇老年养护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宏龙向《慈善公益报》记者介绍道。
山西省晋城市70岁的王开兰老人曾于2015年8月30日走失,最后是在幸福汇养老服务中心员工的帮助下找到的,随后儿子李坤瞾为老人配了“关护通”老年手机。在电话里,王大妈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关护通’的服务功能很方便。有一次,我要做饭时,想起家里油不够了,就按5号键打到服务中心,还没开始炒菜油就送来了。不仅快还比我自己去超市买还便宜几块钱。”
《慈善公益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广东东莞、新疆乌鲁木齐等地方都在推广“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并受到老年市民的追捧。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民政部于2008年就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要求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问题,合理配置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可针对性地设立专项资金,开设资助项目,探索适应当地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有关专家向《慈善公益报》记者表示,着力推动居家养老,是我国政策转向的明智之举。相比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投入小、经济和社会效益高,还可以使老年人延续以往的社会关系网络,享受亲情温暖,避免老人群体聚居带来的孤独感“圈内强化”,更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