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经常和义工老师们促膝谈心,研究讨论,在亦师亦友的大家庭氛围中促进学生们健康快乐成长。受助同学高鹏说:“我感谢国栋基金,喜爱国栋大家庭,更多的原因在于你们给了我一个精神支持,让我可以安心学习。”国栋基金教师义工队被市精神文明办授予“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陈海和义工队队长忻晓雷老师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慈善之星”,多位义工被授予“上海市优秀慈善义工”。
昔日受助者今日慈善人
爱心接力不断传承。2011年春天,国栋基金首批受助学生孟一坤等同学发起成立了“国栋之友社”,目前已有成员50余人。受助同学完成了学业、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后,纷纷加入“国栋之友社”。他们坚持参加国栋大家庭活动,希望尽自己一份力量去关心国栋的学弟学妹,关心国栋学子的发展。他们有的捐出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为基金增值献上一份爱心;有的积极参加学校和单位的各种慈善公益活动,做一名慈善义工,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在国栋慈善助学基金成立十周年的活动上,曾受到该基金资助的学生孟一坤也来到现场。目前正在复旦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的他,不仅是受助者,也是“国栋之友社”的发起人之一。曾经在重点高中读书的他,在学习的重要阶段,父亲突发耳聋失聪、母亲又查出两个癌症晚期。最孤独无助的时候,“国栋基金”资助了他,义工老师们在精神上支撑他。后来,他以学院第一的成绩大学本科毕业,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上海市奖学金,还免试直升攻读硕士。即将离开“国栋”时,他同一些受助学生发起并成立了“国栋之友社”。关心受助的学弟学妹一起成长。
许多熟悉“国栋”的人都觉得,它从来不是一个按照单向资助模式运作的传统基金,而是由一支有着义工教师队伍和学生参与的“立体”运作基金。每个人都全身心融入“国栋”大家庭。
真慈善欢迎社会监督
在活动现场,陈海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就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对他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待人宽厚。“我爷爷身边有一位工作人员,战争时期就一直跟着他,并且落下残疾,直到50多年后已经无法工作,爷爷依然把他留在身边当亲人一样照顾。”陈海说,爷爷奶奶善良、真诚、无私的品质,从小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家风使他为了延续爷爷心愿,走上了公益慈善的道路。
回顾十年慈善事业,陈海认为一支高效的义工队伍非常重要。例如“国栋慈善助学基金”中的许多志愿者就是班主任老师,他们对于学生的情况非常清楚,可以在第一时间将贫困学生的信息传达到专项基金管委会。而管委会也有一个面试制度,确保受助学生品学兼优。
坚持、低调、扎实、不图虚名,是陈国栋老夫妇为人处世的原则,陈海也希望把这样的精神带入“国栋慈善助学基金”。他并不急于扩大基金的规模,而是走“精品路线”,慢慢累积资源平衡发展,通过各种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国栋慈善助学基金”的理念,加入到慈善助学的队伍中来。
陈海认为,如今公众对于公益的参与度与热情越来越高,同时对于公益的监督也会越来越严格。“真金不怕火炼,公益慈善需要社会监督,这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陈海说,对于真正做慈善的人,公众对他们严格的要求是好事,只有把自己做到最好,才能使人们信服。
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