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州古县道
慈善公益网讯(魏玉昌 孙伟)大岭沟位于林州市采桑镇西北,与合涧镇、城郊乡毗邻相接。《乾隆林县志》记载:“大岭,在县东二十五里,岭高三余里,自县往东姚大路。”即指现在的古驿道大岭、石门口、落仙桥等为林州古“县道”必经之处。村内有林州碑刻文献记载最早的鲁班庙,以及佛光山、马鞍山、狐仙洞、关爷庙之胜景。村内老林县古民居保留完整,加上漫山遍野的花草果木和红旗渠水系环绕。大岭沟正在成为林州都市农业旅游、山水田园村的新亮点。
林州传统民居
“建筑之乡”寻鲁班,10月27日,在北京结束的“中国建筑之乡”评审中,林州市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顺利通过评审,荣获“中国建筑之乡”称号,成为河南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地区。这是继1989年荣获全国首批“建筑劳务基地输出县”称号之后,林州建筑业获得的又一国家级殊荣。林州至此步入“中国建筑之乡”行列,这是林州建筑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为促进林州建筑业跨越式发展、打造建筑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林州目前较早的鲁班庙共三座,一座是位于林州横水镇东赵村的输君庙(即鲁班庙),创修于清嘉庆25年;另一座是河顺镇郭庄鲁班庙,创修于清宣统年间;而最早的就是采桑镇大岭沟村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鲁班庙了,并且与财神、福神一起供奉。而位于鲁班庙旁的落仙桥,相传为鲁班修完赵州桥后,来林州智斗双头虎怪,斧劈“鲁班壑”为民除害造福,后落仙大岭沟,为“县道”的大岭沟河道上修建了落仙桥,成为林州桥梁史上的一个标志。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鲁国人,(今山东滕州)人。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曾创制云梯,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出来的。2400多年来,人们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关他的发明和创造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故事。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鲁班庙落仙桥碑
林州境内的鲁班庙见证者林州人民对大自然的开发与和谐相处,是林州人民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证明。民间故事《鲁班壑》、《鲁班上大梁》、《班门弄斧》等是林州人民敬仰、学习鲁班精神的代表,鲁班精神是红旗渠精神的源头和太行山文化的灵魂。作为建筑之乡的“建筑之乡”采桑镇不愧为鲁班文化的发源地。
乡村花开四季,田园风情独特。一年一度的“杏花节”已成为大岭沟的一个旅游品牌。每到杏花盛开时,林州及其周边地区的人们就会纷至沓来,赏花游玩。独特的自然资源给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今年初,采桑镇聘请了北京中科嘉亿生态工程技术研究院的专家深入大岭沟把脉问诊。根据《采桑镇生态建设发展规划》,并经过三次专业的大规模评审讨论后,9月22日,这一规划最终通过评审并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美化村庄面貌,固守村庄气质;提高生活品质,打造旅游乡村”是生态建设规划中对大岭沟村的重新定位。大岭沟村党支部书记郝卫真及时提出了打造林州市大岭沟“山水田园(示范)村”,从民居风格、道路改造,植物种类提升、水资源利用,到服务设施的完善、村庄标识的雕琢,每一处的规划都体现在了细节上。2010年,在外创业成功人士郝真卫当上了大岭沟村支书。当他怀着雄心大志,要拆掉旧房建设新农村时,突然,他改变了主意。“保护老村也是造福百姓!”他如是说,也开始这样做。这几年,他在不改变村民居住格局的前提下,着力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他自己出资160万元,为村里修路基4公里,在国家扶持下,铺成了水泥路;他自己出资16万元,打了一眼机井,埋设引水管道4000米,解决了村民饮水困难问题。保护老村,留住乡愁,发展乡村旅游,是郝真卫带领群众致富的新思路。该村村民房前屋后、满山坡的杏树吸引很多城里人,他自己出资16万元举办杏花节、采摘节;他带领群众栽种6万株核桃树,新建起樱桃、大枣、葡萄、山楂、李子等5个采摘园。
杏花烂漫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目前,村里石路、石房、传统民居依旧,红旗渠水系环绕山间村内,大岭沟已经成为林州市画家协会的“美术公社教学基地”、“民俗写生基地”。通过“大岭”古驿道登上佛光山极目远眺,西望太行,东方霞光万千,“一览众山小”,一片林州山河尽收眼底,“风景这边独好!”大岭沟,林州市“都市农业旅游区”、“山水田园(示范)村”,老村有了新内涵,幸福花开满山坡。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