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城市品牌与传媒发展研讨会”在新城区徐州报业传媒大厦举行。来自社科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北京、上海等地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报业转型发展和徐州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建言献策。本报现摘编刊发部分专家学者发言,供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互联网”思维应转变为“互联网+”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报业杂志主编唐绪军
当前,传统媒体整体遇到了发展瓶颈,要想走出瓶颈,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就一定要有前瞻性、发展性的眼光。早在2005年就有人提出“报业的冬天”,但当时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从去年开始,这种挑战已经严峻地摆在了所有传统媒体人的面前。过去报网融合的思路就是传统媒体加上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信息传递地更远更广,现在看来这种思路是不对的。李克强总理最近提出的“互联网+”为传统媒体转型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传统报业“+互联网”的思维必须转变为“互联网+”思维,应当是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发展传统媒体。前不久,纽约时报和facebook进行了战略合作,这对我国媒体是一种很好的启发,也是未来可以尝试的一种媒体融合方式。
基于这个思路,我认为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接手徐州的政务微博业务,这条路走得很正确。报业、广电业都是一个城市重要的信息服务商,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他们各自为政,基于不同介质传播信息,而互联网的出现则让它们可以实现业务融合。传媒其实是一种服务业。媒体过去是通过传统介质提供信息服务,未来则要通过互联网把各种服务和信息服务结合起来。
现在整个新闻业都面临转型的问题。传播渠道很多,各种各样媒体很多,怎样融合?绝对不是把报纸上的东西搬到网站上就是报网融合了。传统媒体首先要能够聚集更多服务对象,通过对不同人群提供专门定制服务来提高新闻传播的效应。也即是说,要先提供服务,然后来吸引读者。人民日报正在试行“中央厨房”平台,中央厨房可以根据不同受众需要和传播渠道特性提供定制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把智慧城市、数字化社区等在媒体发展中进行结合,那么一定能够占据媒体发展的主动权。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牵头成立了徐州市电商协会,就是一次主动出击、抢抓机遇的表现,如果能够把媒体发展和电商这个潜力行业相结合,一定大有可为。
产业融合给传媒业带来更多机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昌凤
参观了徐州报业传媒大厦的采编大厅、报史馆等地方,了解了报业集团在过去一年的发展情况,我感到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在产业融合、国际化发展、服务商务和政务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就。
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着眼未来,时刻存有一种危机感。不久前我曾听一位国外媒体同行惊讶地说:中国的报纸和通讯社还赚钱?可见,传统媒体尽管仍有很大发展潜力,但一定要有危机感。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