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荔波移民局走访慰问联系村留守老人
2015-09-16 09:35:52    慈善公益网
  日前,荔波县移民局派出几位党员干部,来到党建扶贫联系点——黎明关水族乡尧所村,走访慰问部分留守老人,并对农村老人留守状况进行调研。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位于大山深处的黎明关水族乡尧所村也与全国其他贫穷落后的各地农村一样,长大成人后的青壮年几乎都清一色地奔向城市,有的还把儿女带到城市去上学读书,整个村子多是老人在守望。这些留守在村中的老人们,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独自面对疾病困扰,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孤独与寂寞。这一现象已成为社会普遍问题,也是政府联系部门的一个工作要点。
 
  荔波县移民局党员干部们来到联系点尧所村后,先与村领导进行交流沟通,摸底了解留守老人的情况,大致掌握全村外出务工“家底”,留守老人数量。接着,在村领导的带领下,移民局党员干部先后来到必己村民组、下寨村民组、巴克村民组。由于是秋收时节,所到之处瓜果飘香、绿水绕村,仿佛世外桃源,遗憾的是大多门庭冷落,甚至人迹罕至,不少农户大门紧闭,有的甚至只有铁将军在把守。在寨上逛一圏,也看不到几个年轻人,唯独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时拄着拐掍出现在眼前。走近参差不齐的房屋边上,有时也能听到里面老人传来的咳嗽声。
 
  穿行在这些绿树成荫的村寨里,荔波县移民局的党员干部们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静”字。从偶尔遇到的有人在家的农户大门望去,一般就是一把椅子上静静地坐着一位发呆的老人。由于年轻大了,怕把老骨头丢在他乡异土,他们不愿再出门。加上年龄上的问题、文化方面的问题,工地、工厂也都不大欢迎老年人了。而儿子们在外打工,住的吃的也都紧张,也不情愿把老人带在身边,宁可挣钱在老家建新房、盖新屋,让老人独住,寄一些生活费,让老人自己生活。这就成为了时下留守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真实写照。
 
  在与尧所村的留守老人交谈时,老人们说:孩子们、孙子们并不是没有孝心,而是无可奈何,因为留下来,就意味着清贫加平庸,走出去,至少还有希望和机会。他们也不怪罪儿孙,毕竟年代不同了,不能再用养儿防老这样的老眼光、老观念看待今天的事物了。只有父母的体谅,才能使年轻人在外安心打工挣钱。不过,却给留守在家的 “空巢”老人造成些许遗憾。如果是两个老人都健在的还好,他们可以相依为命,说话能有个人听,跌倒能有个人扶。最困难的是只有半边老人的家庭,他们是百分之百的独守“空巢”。
 
  在走访中,荔波县移民局的党员干部们也遇到一些身体强壮、思想乐观的留守老人,他们为了自食其力,也为了排遣孤独,来到山里种瓜种果,养鸡养鸭。他们说:靠自己比靠什么都好。要体谅儿女的难处,也体谅当今的社会。活着一天,快乐一天,现实已经如此,不要怨天尤人。最大的希望是死去的那一天,能有人抬上山。据了解,如今的不少农村事实就是如此,由于是空心村,平时寨子里若有老人去世,连抬棺材的人都凑不齐。
 
  走访结束时,荔波县移民局的党员干部们一边安慰留守老人,鼓励他们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对待生活,平时多保重身体,做农活力所能及就行,大病小病及时买药看医,一边给老人们发放慰问金,表达党和政府对留守老人的关怀和爱意。(供稿人:莫雄亮)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