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讯(李济慈)连江县是福建省革命老区重点县之一,具有光荣而悠久的革命传统。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连江就占10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登记在册的就达736人;解放后,在剿匪、抗美援朝、东山岛战役、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以及抗洪救灾等保家卫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牺牲的烈士有180余人,在连江牺牲的外地籍烈士也有很多。为了更好地褒扬烈士精神,启迪教育后人,连江县委县政府将连江革命烈士陵园作为主要教育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富于特色、卓有成效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努力将烈士陵园建成融教育性、观赏性与休闲性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打造红色文化教学点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革命烈士陵园被先后命名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福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州市青少年德育基地”“福州市直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连江县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连江县‘两学一做’教育基地”等。
今年6月,根据“福州市党性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连江县革命烈士陵园又被确定为“福州市党性教育实践基地红色文化教学点”。对此,连江县予以高度重视,切实按照福州市党性教育实践基地“六个一”的要求,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委宣传部、党校、党史研究室、民政局、广电局等部门分工负责,通力合作,立足实际,发挥特色,全力打造出一个环境优、设施全、内涵精、品质佳的红色文化现场教学点。
连江县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57年8月,原址于连江县城北门,占地面积9亩,其间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高9米)、烈士墓和六角亭等烈士纪念设施。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原陵园趋于狭小,纪念碑也显低矮。为弘扬烈士精神,继承先辈遗志,连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将陵园搬迁至城郊104国道旁玉泉山麓的虎头山上。新建陵园占地面积60亩,于1994年动工兴建,总投资470万元,历时5年,于1999年竣工。目前,陵园建有烈士墓、纪念碑、纪念阶梯、连江解放纪念亭、陵园建设纪念亭、陈可珠纪念馆、杨而菖纪念馆、连江县革命烈士纪念堂及大门门坊等主要建筑。整个陵园傍山临湖,园内纪念建筑高大宏伟,器宇轩昂;园区松柏苍翠,环境优雅;仿古大门坊屹立在湖光山色中,格外引人注目;宽30米、高490级的石阶依山而起,为陵园中轴线,气势雄浑,蔚为壮观。今年,陵园又投资280万元修建了大门坊浮雕,陵园广场铺设了花岗岩,建起了长达60米的连江红色历史文化石雕,于第一平台、第二平台建设了绿化景观工程。陵园坐西朝东,面城(县城)临湖(莲湖),呈居高临下之势,俯瞰着正在日益崛起的连江城区,也传达着连江人民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崇敬之情和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
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多年来,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在县委县政府及民政局的领导与支持下,根据烈士陵园所担负的工作职能,紧紧围绕“褒扬烈士精神,启迪教育后人”的工作宗旨,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不断拓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巩固与提高了革命烈士陵园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知名度,延展了革命教育基地的覆盖面,使烈士陵园的整体形象获得提升。
烈士陵园管理处负责人向《慈善公益报》记者表示,今年,烈士陵园管理处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新的目标、新的规划。他们紧紧围绕民政局的工作安排与部署,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觉悟有了新的提高,拓展了工作思路,增强了服务能力。
烈士陵园管理处以“为民服务争先创优”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内部管理,规范窗口服务,尤其是加强了对接待人员与讲解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品牌服务。在美化园容园貌方面他们加大力度,强化革命烈士纪念建筑设施的保护管理措施,做到防火防盗,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保持了烈士纪念物的完好与陵园环境的整洁,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参瞻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清明节与“9·30烈士纪念日”两个重要节日中,他们加强管理,全员落实,确保了社会各界群众来园缅怀革命先烈及各种瞻仰活动的顺利进行。
展望今后,他们将继续坚持“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的工作宗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依靠社会力量,整合多方资源,不断探索创新,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