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公益网讯(牛效礼) 3月30日最近,在福建省晋江市,一个“免费奉粥”的事,被大家津津乐道地谈论着。
这究竟是一个怎么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为什么要免费送?资金及人员从哪里来?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大家传说中的“免费奉粥”点进行了走访。
粥车七点到服务微微笑
按照事先知情人的指点,早上6:30记者提前来到晋江市崇德路青少年宫楼下的门前停车场“蹲点”。
虽说眼下已是三月底了,但,沿海的晋江清晨还是寒意十足。
早上6:45一辆电动三轮车载着两个大桶开到现场。
陆续地20多位身穿统一服装的志愿者也赶到这里。
签到、互相问候、做手语操……一套程序下来后,大家按各自分工来到自己的岗位。
只见,几个师傅模样的人熟练地把电动车锁好、支摊、盛粥……
其它志愿者则为前来排队领粥的市民奉粥。
“微笑、30度鞠躬,早上好!请喝一杯爱心粥,请您慢用!”
几个轮回下来,记者发现,微笑、鞠躬、送上问候语已成为每位志愿者服务的“标准动作”。
每天准备250杯市民排队免费领
除了在青少年宫门前集中设点外,一些志愿者还来到对面的爱国楼医院大门口设流动点,向市民们奉粥。
在排队的人群中,我们发现其中有上班族、环卫工人、保安、医院护工、患者家属、老人和上学的学生……
在现场记者看到,市民们领到志愿者送来的一杯杯热粥,不用花一分钱。真的是免费!
早上8:20分,爱国楼医院大门口的流动点热粥没了,志愿者李莉、黄乌贝等几个志愿者又穿过马路,前后两次到粥车上去取。但,很快又奉送完了。
8:30分,青少年宫门前集中免费奉粥点的热粥也全部奉送完了。
据志愿者吴美婷介绍,他们每天准备250杯,每个杯子的容量是450毫升,奉完为止。
八宝粥配料近十种已奉出3万杯
忙了一个早上,闲下来的该奉粥点负责人许自世才接受我们记者的采访。
据许自世介绍,他们奉送出去的粥百分之百是真材实料。
考虑到冬夏季节之分,他们在冬天就熬制八宝粥,夏季则熬制降火的南瓜粥。
仅在八宝粥里的配料就有大米、红米、花生、珍珠米、枸杞、红枣、绿葡萄干、黑加仑、赤小豆等近十个种类。
为了保证在规定的时间(每天早上7:00)准时奉粥,他们把前来参加的志愿者分成若干个小组。诸如:熬粥组、送粥组、奉粥组、环保组。
熬粥组每天早上4:00就要起床熬粥,熬制2个小时后,起锅交由送粥组配送。
工作时,这样大家互有分工,既能保证准时,又能以专业的服务展现给市民。
许自世说,他们这个奉粥点全名是:仁爱晋江崇德心栈。是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的项目之一,他们晋江崇德心栈自2015年12月9日开办以来,到目前为止,已奉送出爱心粥3万多杯。
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全年365天无休,而且准时准地,风雨无阻。
据仁爱晋江崇德心栈副站长吴丽爱介绍,他们这个爱心奉粥点的资金全部是志愿者自掏腰包或者是热心人的爱心捐赠。
自仁爱晋江崇德心栈开办以来,已筹到爱心款7万多元。
传递正能量争当志愿者
许自世说:“当初,我们说是免费的,一些人还带着怀疑的目光。但,我们从2015年12月9日开办到现在,一天都没停过,而且是真正的免费奉送,这下子感动了很多人。”
在爱国楼医院退休的医生刘映月说,是这些志愿者们一颗无私奉献的心感动了她。
现在她退休在家,每天抽出一二个小时来做志愿者,既充实又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通过爱心粥传递爱心,让喝粥的人感受到温暖、友爱、和谐。
许自世说,在志愿者队伍中,可以说是年龄跨距大,人员成份多。最小的志愿者只有4岁,最大的,像今天奉粥组的黄乌贝都74岁了。人员从工人、学生、公务员、单位职工到普通市民
目前,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已有700多人。
经常到这里喝粥的重庆籍环卫工老周说,他今年62岁了,就在附近负责路面的保洁工作。
老周说:“有时工作忙,在家没吃饭就出门了。活干得差不多了,就到这里来喝粥。现在天天能喝到这么热,料这么足的八宝粥真是太幸福了。比我自己家做得还好喝。”
老周表示,天天喝这个爱心粥,让他很感动。他没有什么好报答的,就是用自己更加努力的工作保证路面的整洁,来回报这些志愿者,回报社会。
也许老周的话,没有什么大道理,但,他发自内心的话,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所倡导的: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友善、和谐!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