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罗怡雯)“中午到爱心食堂吃饭,下午和棋友下棋,傍晚就在轮船河边的公园散散步。”在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海城街道埭头村,村民老张对自己的老年生活非常满意。
为解决基层住宅治理难、各方资源共享难、资金资产规范难、基层阵地整合难等问题,2022年,温州市委推进重点改革项目“共享社·幸福里”。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24%的埭头村,将“共享社·幸福里”模式的理念延伸,聚力构建“共享共富”家园,让老人住得暖心、住得安心。
筑牢幸福生活根基
为筑牢老年群体幸福生活根基,埭头村“两委”有效整合社会各界爱心力量,成立壹元爱心协会。这支由86名低龄老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创新实践“低龄服务高龄”互助模式,年均提供爱心餐超2万份,让温暖直达老人餐桌。同时,埭头村通过数字赋能实现精准医疗,经数字化升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G云诊室、智慧健康站及24小时智能药柜,构建高效“15分钟医疗服务圈”。康养站每周固定开展义诊活动,让老人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基础医疗服务。村集体还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免费投保意外险与补充医疗保险,年度节日福利与健康体检更是惠及超千位老人。
解决了吃饭、医疗问题,老年人的精神富足也不能忽视。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埭头村还改造升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增设共享图书室、电教室等文化空间,让老人日常休闲时间有了好去处。
构建资源整合枢纽
为高效整合社会各界爱心力量,精准对接需求,埭头村创新设立了村级慈善工作站,打造“点单式”资源对接模式。通过常态化的“长廊议事”“夜访接待”,村“两委”和党员志愿者代表慈善工作站,来到田间地头,精准收集老年群体在出行、照护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老人反映村口老桥走起来提心吊胆,我们就着手去解决。”埭头村党总支书记张智慧说,基于这些需求,村里发动党员带头捐资,并广泛链接社会力量,募集慈善资金进行危桥改造。除了募集善款进行危桥改造,村里还同步推进了5个停车场的新建扩建和15条村道的提升工程。昔日的出行“梗阻点”,如今成了村里老人们散步休闲的“风景线”,河边新建的音乐喷泉更添生活惬意。
创新赋能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慈善的力量不仅要“输血”,更要学会“造血”。埭头村正积极探索“慈善+”赋能的新路径。
埭头村立足本地水暖洁具产业优势,与村内卫浴企业联手打造了“共富工坊”,实行“企业出单、工坊接单”模式。目前,在工坊稳定就业的低龄老人有20余位,人均月增收可达3000元。值得一提的是,工坊将部分收益定向反哺给村里的爱心食堂,用于提升餐食质量或补贴运营,成功形成了“创造就业机会—反哺慈善项目”的可持续闭环,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目前,埭头村已获得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村社、浙江省善治村等9项荣誉。埭头村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在这条路上深耕,让更多乡村老人的幸福晚年梦想照进现实。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