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
下一张
放大

10月12日, “牧民新生活项目”在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瓜什则乡西合来村举办了帐篷发放活动,一百户牧民领到了具有民族特色、双层保暖、冬夏两用并配备太阳能电源和部分家用电器的绿色环保帐篷。
该活动开启了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青海公益之行,中国红基会副理事长刘选国与企业代表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七匹狼集团副总裁吴兴群,青海省红十字会副会长吴有祯、秘书长马常德一起向牧民发放了帐篷和生活物资,并参加了在同仁县和化隆县举办的唐卡和回绣技能培训班。黄南州关却加副州长出席了帐篷发放仪式,与受助群众一同向捐方代表回赠锦旗。
为了改善青海省贫困地区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支持他们的生计发展,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慷慨捐资130万元,青海省在黄南州实施“牧民新生活”项目,向黄南州游牧群众发放100顶生产生活两用帐篷及配套便携式太阳能电力系统。
同时,七匹狼捐赠的善款还将用于黄南州、化隆县等地开展唐卡绘画、回绣等手工艺技能培训系列公益项目。在保护当地特有文化和传承少数民族手工艺的同时,也更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帐篷是牧区群众的基本生活资料,帐篷是牧民群众流动的家,也是游牧群众的重要生产资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帐篷不可或缺。同时,电力也成为现代游牧生产的必须资源。中国红基会联合青海省红十字会为黄南州的游牧群众设计了具有当地特色纹饰的冬夏生产生活两用帐篷,并且配备了便携式太阳能电力系统和生活电器。黄南州地处九曲黄河第一弯,黄河水清澈甘甜,当地风光秀美,但生态环境薄弱,生产生活两用帐篷及太阳能电力设施,即方便耐用且符合当地环保需求,牧民们过上利用太阳能、温暖而又环保的“牧民新生活”。
一直以来,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都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公民,热心于公益事业,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遭遇强震,该公司就曾通过中国红基会向灾区捐款200万元支援灾后重建及生计恢复。2010年5月29日,由七匹狼公司、中国红基会及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联合主办“祈福玉树,情满浦江——唐卡艺术慈善夜”在上海成功举行。募集善款已通过青海省红十字会全部用于资助青海玉树地区唐卡培训项目,支持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这次七匹狼与中国红基会携手资助“牧民新生活”项目和热贡唐卡、回绣项目,希望通过推广环保帐篷和技能培训项目,推动保护母亲河黄河上游少数民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多样性。
背景资料
一、牧民新生活项目
1、项目地点:黄南州
2、资金额度:90万
3、受益人数:100户,受助重点对象:一是持有政府发放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家庭。二是有残疾人的家庭。三是由村委会评定和乡镇政府审批后的其他困难家庭。
4、背景
“牧民新生活项目”始于2010年玉树地震,玉树藏族自治州“4•14”强烈地震之后,国家及社会各界帮助灾区恢复重建,政府安排帮助解决的救灾帐篷一是不适应野外游牧生产、生活。二是无法保证更长时间的需求。三是帐篷面积过小,不能保证一家人生产、生活所需。草原不仅是牛羊赖以生存的土地,也是牧民世代生活的家乡。在过去,牛羊跟着水和草走,牧民跟着牛和羊走的传统放牧方式,使草原上的牧民们一直过着居无定所、条件艰苦的游牧生活。
帐篷是牧区群众的基本生活资料,是牧民群众流动的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帐篷不可或缺。同时,外出游牧生产、生活中便携式太阳能照明系统也显得十分重要。
通过群众走访,基层调研,省、州、县三级红会工作人员论证,在玉树实施“灾区牧民新生活”项目,为他们配备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生活生产两用帐篷和太阳能生产生活用电系统。这些帐篷采用优质篷布材料,防水保温,外部印有青海民族特色纹饰,色彩明快。帐篷内部两室分开,内室温暖洁净,适宜起居生活。外室适合进行打制酥油、拣选牛羊毛等牧业生产活动。太阳能供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变压设备等主要部件组成,能够满足牧民群众照明、看电视、使用小家电等日常需求。
项目的实施,为当地游牧民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所必备的帐篷和太阳能用电系统,是一项群众灾后生产生活救助性项目。从调查的情况看,群众对此项目认可度高,呼声好,一致表示,此项目可以保证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为他们灾后恢复生产、增加收入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后续的几年里青海省红十字会为牧民群众配备了4200余套此种帐篷。“牧民新生活项目”产品已经成为青海牧区广受欢迎的明星项目。但青海地域广阔,绝大部分游牧家庭还在使用传统的牦牛帐篷,需要改善生活状况的家庭较多,还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
二、回族刺绣
1、项目地点:海东市化隆县
2、资金额度:20万
3、受益人数:200人,海东市学习回族刺绣的学生以及回族妇女群众进行免费培训
4、培训方式
资助海东市的回族妇女200 名,进行回族刺绣艺术的培训。材料费、误工费、师资费等每人1000元,培训周期四个月,采取集中授课与观摩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培训,以授课和现场操作的方式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
5、培训效果
通过初级培训,基本掌握回族刺绣的操作技能(但精细设计和技术性操作必须通过实践锻炼、实际操作和传统技师指导下才能完成)。提高劳动技能,通过技能培训,增强技术技能,增加家庭收入,提高致富能力。传承、保护、发展好回族刺绣这一民族民间文化。
学员学成后可以与当地旅游产品企业签署协议,企业采取原材料统一批发购买,式样统一设计,成品统一收购并集中进行整理、质量检验、包装、挂商标后,统一销售的经营方式帮助学员创收。
6、回族刺绣背景资料
青海刺绣,是各民族手工艺技能的展示,同时也是农牧民妇女群众经济发展的来源。回族刺绣历史悠久,图案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工艺水平,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工艺,深受广大穆斯林群众和收藏者的喜爱。
回族的刺绣富有想象力和艺术魅力。虽然伊斯兰教义禁止崇拜偶像,禁止在造型艺术中表现有生命的物体(人和动物),但她们创作日常生活用品和鸟类动物时,往往绣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图形,使鸟类等形体交织在花草图案中,以求最小限度地形似。
刺绣花草图案和几何图形是回族妇女的绝技。在西北山区回民家里,我们看到她们的枕头、坎肩、挂图、围裙等处绣的花卉,形象非常逼真,形似蝴蝶的花朵,娇嫩的花瓣,淡雅恬静,仿佛感到散发着的暗香。有些刺绣作品,很注意变化装饰,给人以整体美。她们往往撷取大自然中各种不同的植物叶,构成自己想象中的花草树木,枝与叶、花与蔓和谐统一,有点像汉族群众喜欢的图案中的百花百果一棵树的创作方法。
三、唐卡绘制艺术
1、项目地点:黄南州
2、资金额度:20万
3、受益人数:80人,青年农牧民
4、培训方式
在黄南州组织培训 80人,唐卡绘制艺术的初级培训和部分前期受训人员的中级培训。集中授课,采取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周期4个月,不低于160学时。
5、培训效果
通过培训使学员能够基本掌握唐卡绘制的理论知识和简单技巧,能够在技师指导下绘制一些简单的旅游纪念品。能够从中选拔一些有潜力的学员进行更高层次的绘制技艺学习。
项目通过对农村弱势群体民族工艺品手工制作技能培训,将普通的劳动者转变成为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资源,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就业难问题,同时解决了民族工艺品供不应求关系,更有利于传承和发扬青藏高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历史培训
2012年6月—2013年4月,七匹狼公司募资130万元,资助青海省红十字会实施“热贡唐卡艺术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为黄南州保安镇尕队、群吾、浪加三所学校的250名在校学生举办唐卡绘制艺术培训班;对玉树灾区的120名(部分学生已毕业)在黄南已经过培训的学生进行热贡艺术技能的培训和复训;在海南州贵南县八个藏绣培训点对240名从事藏绣人员进行培训。
主要培训内容:
(1)各类佛、菩萨、神等的头部比例和画法;
(2)各类佛、菩萨、神等的身相比例和画法;
(3)画布的制作方法;
(4)定位和素描上色和渲染;
(5)勾线方法;
(6)描金、铺金和磨色;
(7)开眼和整理;
(8)装裱;
(9)作品欣赏。
7、背景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青海热贡地区素有“艺术之乡”“唐卡之乡”之称,可以说是安多藏区的文化中心,也是勉唐画师最集中同时也是艺术水平最高的地方,自古唐卡名家辈出。热贡唐卡传承古老,技术精湛,配色鲜艳,尤其是在描金和线条的处理方面让人叹为观止,内地所见唐卡多为热贡绘制,是中国唐卡产量最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