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热点聚焦
传承大鸾精神 筑梦善家未来 —— 沈清谈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的家国情怀
2025-08-13 23:06:42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张亚西)沈清,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香港黄埔军校后代亲友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西城区政协第十三、十四届委员。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主要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及对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精神风范的弘扬与传播,推动了一系列促进周边国家民心相通的公益项目。沈清将周恩来总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与现代慈善理念相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公益之路。



沈清与江西省余干县梅港春泥小学“周恩来班”学生在开学典礼上
 

  今年5月,沈清先生接受了《慈善公益报》的专访。本文将带您走近沈清,探寻他如何将个人情怀转化为社会担当,让“大鸾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缘起:从汶川地震到精神传承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惊世界。在这场灾害面前,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用行动诠释着大爱无疆的真谛。当时正在商界打拼的沈清,被这场全民参与的救援行动深深触动。“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慈善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参与的事业。”沈清回忆道。

  命运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降临。一次偶然的机会,沈清随母亲参与了由陶斯亮女士创办的爱尔基金会听障救助项目。“当看到那些孩子通过人工耳蜗第一次听到声音、能够听到这个世界的欢声笑语,他们眼中的光芒让我终生难忘。”沈清动情地说,“那一刻,我明白了慈善的真正力量——它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能重塑他对世界的认知。”

  2016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实施,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下称基金会)正式成立。基金会的名称“大鸾翔宇”指的是周恩来总理的乳名“大鸾”与字号“翔宇”的组合。“这个名字饱含深意。”沈清解释道,“大鸾是传说中的神鸟,翔宇意为翱翔宇宙。我们希望基金会能像神鸟一样,将周总理的大爱精神播撒人间。”这份命名不仅是对周总理的崇高致敬,更寄托着将周总理精神代代相传的使命担当。正如沈清所说:“我们做这个基金会也是肩负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深耕:红色基因与民心相通的创新融合

  基金会以周恩来精神为指引,构建了“恩来树人”和“民心相通”两大特色项目体系。在红色基因传承方面,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念培育新时代青年;在民间外交领域,充分发挥周恩来总理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兼首任外交部长”的影响,在亚洲多国开展交流活动。

红色基因的现代表达

  “恩来树人”是基金会的核心教育工程,旨在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教育体系,将周恩来精神深植青少年心田。在中小学层面,基金会精心打造“周恩来班”项目,沈清介绍,基金会在中小学中选择品学兼优的班级,赋予其红色内容,为孩子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念。在大学层面,基金会创新建立“恩来社团”,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并且愿意参与到国际组织活动中的大学生。正如沈清所说:“一方面我们会争取让周恩来班的这些孩子们能够参与到对外交流当中去,拓宽他们的视野,加深他们对国际的认识,同时也会去帮助到相对落后地区的这些青少年。”

  在棒球推广项目中,基金会创造性地将体育交流与民族团结相结合。沈清认为,青少年是传承友好的希望和种子,而棒球运动强调团队协作,是促进民族交流的绝佳载体。项目以体育为桥梁,以公益为纽带,以增进中国与国际青少年友谊为目标,开展国际青少年棒球研修营等公益活动。项目还特别邀请日本专业教练指导,“通过棒球这种形式,促进少数民族孩子和汉族孩子的融情交流,达到民族大家庭融合的目的”。

民心相通的外交实践

  周恩来开创的民间外交传统成为基金会的重要工作方向。沈清表示,“因为周恩来总理是咱们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兼首任外交部长,也就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和对外的民间交流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金会的国际帮扶和交流的足迹已遍布包括蒙古国、尼泊尔、斯里兰卡、日本等亚洲多国。一个生动的案例发生在斯里兰卡的偏远山区,当地人得知基金会的来源,表现出了对周恩来总理的敬仰,这一幕让沈清深受触动:“在异国他乡,周总理的精神依然如此鲜活。”这个意外的相遇,让沈清深刻认识到周恩来精神的国际影响力。

  基金会还特别注重通过特色项目促进文明互鉴。今年,在日本驻华大使馆、中国驻日大使馆等相关单位和爱心企业的支持下,基金会举办了“青梦球缘——中日青少年棒球研修营”活动。希望通过棒球运动,搭建两国青少年面对面交流的桥梁,让青少年通过自身经历和感受,向更多的人传递中日友好的信息,使其成为未来两国在各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青梦球缘”项目作为周恩来外交精神与公益项目的特色实践,在中华慈善总会善家传承交流会上被推荐为2025年度善家传承创新案例。

  这些创新实践既传承红色基因,又架起了民心相通的桥梁,生动诠释了周恩来精神的时代价值。正如沈清所说:“我觉得这个还是很有意义的,希望能够把它持续做下去。”

传承:从家训文化到善家使命

  沈清深入探讨了家训文化与慈善传承的深刻联系。他首先从文化根源出发,指出:“中国之所以有宗祠文化,首先是传——希望后辈能够传承,所以会有了宗祠或者家训。”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形式延续,而是精神内核的传递,“是一个姓氏或一个宗族的灵魂”。沈清指出传统家训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所有的家训首先是善的,其次是教导后辈坚强、勤劳、注重学习。”这种以善为本、德业相劝的家训传统,为当代善家传承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他建议把家风家训进行收集、提炼和弘扬,并表示“家风家训是一种认同,是对家庭的认同、对家族的认同,以至对国家的认同”,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先辈对后辈的一种期望”。

  在家庭教育中,沈清注重言传身教。虽然子女常年在海外求学,但他总会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基金会的活动。这种参与式的传承方式,让孩子“能够了解到我在干什么,同时他们也体会到其中的不易和意义”。沈清表示:“公益慈善的传承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人都有善心,只要你去做,就会对家庭有影响,对后辈就有影响。这就是一种新时代的家风的形成。”

展望:让大鸾精神永续翱翔

  面对未来发展,基金会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沈清清醒认识到“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都会有挑战”,但要以老一辈外交家“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创造条件”的精神为榜样。

  在组织建设方面,基金会将持续强化基础工作。沈清表示要“能够确定一个很明确的方向,能够有一个聚焦”,通过各类活动“提升基金会的影响力”,同时将其视为“学习和鞭策的机会”。他特别强调要“在下一届理事会前把这个基础打得更好”。

  在项目发展方面,基金会将继续深耕两大核心方向:“恩来树人”和“民心相通”。红色文化传播将保持现有特色,通过“周恩来班”“恩来社团”等多样化方式持续推进。国际交流方面,在现有亚洲国家项目的基础上深化创新,如持续开展中日青少年交流等特色项目。

  十年耕耘,沈清带领基金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公益之路。从汶川地震的爱心萌芽,到斯里兰卡山区的文化共鸣;从听障儿童的康复笑容,到中日青少年的相拥泪别……这些实践生动诠释着“大鸾翔宇”的深刻内涵。正如沈清所言:“我们的事业应该是无限的,应该是延续的。”在这条传承之路上,每一代人都是火炬手,既要守护好那份初心,又要为火炬增添新的光芒。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