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钟 伟)在浙江省湖州市制造业领域内,浙江久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立集团)因两“度”闻名:一者是不锈钢管淬炼出的产业硬度,一者是慈善行动传递出的社会温度。作为湖州市慈善总会“元老级”副会长单位,久立创始人周志江那句“做慈善就是爱的接力,不仅要跑出一程,更要跑出新速度”的话语,早已化作企业与城市共生的密码。从政府、银行早年给企业50万元贷款的雪中送炭,到如今集团回报社会影响人人的公益网络,这家企业用37载实践证明:慈善不是孤立的举动,而是与时代同行的接力长跑。
久立集团捐资设立教育专项资金
“久立匠心”职业教育人才奖励金发放仪式现场
匠心育苗:让技能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以前总觉得职校生没前途,是这笔奖金让我敢想敢拼。”湖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小李至今记得拿到“久立匠心”职教基金时的激动。2017年,久立集团联合市教育局、市慈善总会设立500万久立匠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奖励(慈善)基金,目前已经精准奖励155名在数控、焊接等紧缺工种赛事中脱颖而出的师生。这笔基金的价值远不止于数字,它像一根杠杆,撬动了职校生的自信心。现在各级技能大赛报名人数每年都在增长,不少孩子把“拿久立匠心奖”当成目标。更深远的是,90%的受助学生毕业后进入湖州高端制造企业,有些像小李这样,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
“制造业缺的不是设备,是能把图纸变成精品的工匠。”这便是久立对于人才的执着,也是其对“匠心锻造品质”的深刻理解。当基金不仅奖励成绩,更着力培育专业能力,这份“授人以渔”的坚持,让慈善从简单的资金支持,变成了培育产业未来的“人才土壤”。
博爱同行:让温暖落地成具体的幸福
今年初春,南浔区独居老人王阿婆的家里多了张崭新的助行椅——这是“久立博爱资金”的最新举措。从“三救三献”公益宣传到“敬老博爱行动”,久立集团将慈善的触角延伸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关注困难群众,回应社会需求。这种超越传统捐赠模式的创新实践,构建起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范式,以组织化、专业化、持续化的方式,将企业的商业能量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持久动力。
“以前最怕突然生病没人管,现在志愿者经常来给我量血压,陪我聊天。”王阿婆的话,是许多受助老人的心声。市慈善总会项目负责人记得,2021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久立600万元捐款第一时间转化为防疫物资,定向支援南太湖新区、吴兴区的封控社区,“从防护服到蔬菜包,每一分钱都花在居民急需处”。
共富密码:让善意在共享中循环生长
“没想到我孩子上完大学,来久立上班没几个月,就收到了久立每个月打来的500元养老金。”今年刚入职的小张的父亲笑容里藏着满足。久立就是这样,不但想让员工安居乐业,更希望让员工的家庭感受到“幸福久立”,真正把‘共同富裕’写进了企业的基因里。5年来,久立让1200多名优秀员工成为股东,一线工人工资年均增长10%,这两项制度催生了奇妙的“善行闭环”。当员工能够从企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福祉,践行社会责任便不再是被动的要求,而是升华为全体员工主动参与、共同创造社会价值的自觉行动。
同时,在“慈善一日捐”活动中,在久立集团“向善而行、共享发展”理念的持续引领下,企业员工在积极响应,善款募集金额一直在湖州民营企业中名列前茅,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员工是慈善最好的参与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久立的实践打破了“企业行善、员工旁观”的模式,当工人觉得自己与企业共成长,向善之行就会从制度要求变成自发行动。“湖州慈善排行榜”年年都镌刻有久立的名字。
久立集团的成功,得益于“重视科技投入”与“提高工人收入”双轨并行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夯实企业的经济基础,提升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分配机制,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
此外,久立集团还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向浙江工业大学捐赠200万元、向昆明冶金学院捐赠设备价值100万元,这些善举体现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将人才视为连接产业进步与社会繁荣的关键枢纽。
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时代征程中,久立集团正如其经营理念“服务用户、贡献社会、发展自己”,以“爱的接力”书写的慈善答卷,恰是“科技向善”与“分配向善”双轮驱动的生动延伸。从培育产业工匠的职教基金,到温暖万家的博爱行动,再到员工共享的制度设计,这家企业用37载实践证明:民营企业兼顾效率与公平、平衡市场逻辑与道德逻辑的路径,不仅在于技术创新的硬实力,更在于善意循环的软实力。当慈善从单一善举成长为与城市共生、与时代同频的生态,久立的探索,正为共同富裕的“浙江样板”增添着可感可知的温度与力量。
这便是久立写给湖州的慈善答卷,也是留给时代的启示。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