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热点聚焦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慈善情怀 —— 国家海洋局海洋出版社退休干部王淑兰与中华慈善总会的善缘故事
2024-01-15 09:55:24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李希金)2023年岁末,京城连遇大雪,天地凛冽洁白。12月20日,甘肃积石山县地震发生后的次日,一位老人于北京街道的雪间风里蹒跚而行,从南礼士路埋头向北而东,艰难寻找着二龙路上中华慈善总会的位置。她像是执意要去完成一桩夙愿,一件必须由她亲自执行的“任务”。终于,老人找到了新龙大厦中华慈善总会所在地。这样严寒的天气,这样一位执拗的老人,在总会工作人员颇感诧异的询问下,老人道出了此行的目的——她是为甘肃震灾捐款而来。老人说她在手机上看到了中华慈善总会的捐款倡议书,于是决定将自己近年来的积蓄捐给震区同胞,助赈灾一点微薄之力。未等工作人员回应,她便从包裹严实的手提包里取出一沓沓整整9万元现金摆在桌面,这反倒让工作人员变得犹豫起来。看着老人急切的心情与一身上下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衣着,工作人员让她先落座暖暖身子,同时和颜好心劝道:这笔善款实在太多太重,老人完全不必全部捐出,应该留下一些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生活。赈灾救援有党和国家,有社会各界慈善组织与救援队伍的力量。老人家的心意大家领了,但慈善绝不仅仅是关心帮助别人,也包括爱护关怀自己,这样才是完整的慈善。于是,一边是工作人员的苦口婆心,一边是老人的一味坚持,一时竟僵持不下。大概这种情况连老人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钱居然送不出去。不过这反而愈加强化了她的信任感,最后还是双方各让一步,在5万元上达成一致。老人顺利完成了捐款手续。

  工作人员感谢老人的慷慨善举,老人感谢工作人员的关怀照顾,临别时彼此互致谢意,老人约定,12月26日她会再次登门,因为她还有一个心愿。

  转眼就是12月26日,天气依旧寒冷,街边尽是未化的积雪,这位特殊的捐赠者果然如约而至。寒暄过后,她依旧从一层层裹得严实的手提袋里取出厚厚6沓人民币,将6万元钱交到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手上。

  上次大家忙于处理甘肃赈灾捐款事宜,没有太多时间交流。这次老人敞开心扉,娓娓道来:自己是个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天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而前天又是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胜利74周年纪念日。她从小生活在鸭绿江边丹东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美军飞机轰炸下,对岸的朝鲜新义州沦为一片火海。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浓浓的硝烟飘过江来,令她至今记忆犹新。儿时的经历让她倍觉毛主席的英明和志愿军的伟大,倍觉今天和平生活的美好与珍贵。她来捐款的目的一是要纪念这两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表达自己对革命先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二是要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去帮助那些遭遇困难需要帮助的人。

  工作人员再次旧话重提,说慈善并不只是“舍己为人”。老人摆手道,自己的生活完全不用担心。“我现在有退休金,生活安逸,平时也没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老人豪爽道,“我们都是从艰苦年代走过来的,什么苦累都吃过受过。与过去相比,哪还有比现在更好的生活?”

  然而,一个细节还是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与桌上厚厚的6万元善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人随身携带的水杯——那是一只用过的药瓶,包装字迹已被磨得几乎掉尽。她说自己平时就用它喝水,已经习惯了。她从没想过要买个什么新水杯,也同样拒绝了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的馈赠。“用什么不能喝水?这个就很好,我已经用顺手了。就和衣裳一样,只要穿着舒服就行了。”

  这样的慈善人在工作人员眼里实在见得多了:他们在帮助别人时无不慷慨大方,而在生活中却个个都是百般节俭以至“吝啬”之人。老人的衣着也非常简朴,一看就是穿过多年,布满缝洗的痕迹。她笑说,自己还是“光盘行动”最早的倡导者,甚至早在这一理念出现前的许多年。不论在家还是饭店,她用过的盘碗干净得几乎“不用洗”。用馒头面包蘸尽菜汁或用菜底冲汤,几乎成了他们那个年代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她说:“吃的穿的用的适宜就好,比吃比穿最要不得,应该摒弃掉这种恶习。”说着,她翻出手机里拍到的饭店餐桌上铺张浪费的现象,依旧显得义愤难平。

  屋子有些热,老人解开围巾,露出满头雪一般的白发。她向大家“炫耀式”地展示着自己的大衣围脖,说都是些“便宜货”,她的全身加起来不过几百元。她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吃穿之类,而是信仰、信念与信任,是“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的质朴道理。她来捐款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出于对中华慈善总会的高度信任。“生活固然复杂,但也是最简单的。相比过去,今天的生活不知好了多少,所以省下些钱来做善事再正常不过。”

  就像所有走过艰难困苦的人们一样,老人的庄重、内敛和节俭都带着她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也给工作人员留下了难忘印象。整个过程中,老人极少谈到自己,好在捐赠需要实名,捐款证书上要写下她的名字,更好在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笔者多方探寻比照,终于对老人有所了解。虽然媒体网络关于她的信息寥寥,却也如星火般点亮人心,温暖众人。

  老人名叫王淑兰,今年82岁,是国家海洋局海洋出版社退休干部。1961年参加工作,1986年光荣入党。多年来,王淑兰老人心系慈善,义举不断: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万元、助力抗击新冠肺炎捐款2万元、向党组织上交特殊党费3万元……这些关于海洋出版社与王淑兰事迹的报道都很简短,一如每次善举后被问起动机,她也总会简洁地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这也是她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回答,一个雷锋式的回答。


王淑兰(左)与总会工作人员


厚厚6万元善款与王淑兰随身“水杯”的鲜明对比

  临别时,她再次拒绝了工作人员打车送她回家的意愿。说天气回暖了,正好活动活动身体。不过她也与大家有了新的约定:倘若有需要帮助的困难军属和大学生记得一定联系她。老人每次都是走着来的,也就这样走了回去。但她最后还是“麻烦”工作人员要了一杯热水装满她的“水杯”,说路上可以“暖暖手,解解渴”。工作人员将老人送出大门,望着她和上次一样挥手离去,只留下一个“平平常常”“简单简单”的背影。


后记:

      此稿写罢,笔者微信发给王淑兰老人阅正。她深表感谢,说:余生有限,愿和优秀的人同行,与善良的人交往,与乐观的人相处,与理解的人深交,仿佛一壶好酒可以共饮分享。她自己对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舍得”感触最深。虽然自己似乎经常在“舍”,但实际上却是“得”到更多。人的感恩之心与幸福感实在是由善而生,由善而来的。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