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杨奕君)一笔笔助学金跨越城乡,为内蒙古的困难学子打开了通往知识的大门。自2003年成立以来,呼和浩特市慈善总会将“慈善圆梦”困难大学生救助项目(以下简称“慈善圆梦”)打造成教育帮扶的品牌项目,为即将步入大学的年轻人点亮前行之灯。
“慈善圆梦”于2010年正式启动,瞄准“困难家庭大学生入学难”这一问题,采取精准识别机制,通过与教育部门、学校、社区的多方协作,确保资助对象真实准确。救助标准综合考虑家庭收入、特殊情况及学业表现等因素,每位考上大学的困难学生可获得3000元至6000元助学金,帮助他们顺利开启学业新阶段。
截至今年,“慈善圆梦”已开展15年,成为呼和浩特市慈善总会救助力度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受助人数最多的助学项目。其成功离不开多元社会力量的参与——18家爱心企业和众多社会人士共同构建起强大的爱心网络。内蒙古云曙碧公益事业基金会、兴业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大召寺、山路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晟纳吉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长期支持,14年来共为1935名困难大学生发放助学金975.55万元。
普通市民的善举同样令人动容。劳模付兵兵携8岁女儿捐赠2.1万元;杜女士夫妇匿名捐款10万元;在校大学生丁培源捐出1万元生活费。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因资助而改变的人生轨迹。
为了让善款发挥最大效用,呼和浩特市慈善总会建立了专项账户,做到专款专用,并通过市民政局官网及慈善总会公众号公开捐赠及使用情况,实现全流程透明管理。项目发展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从最初每年资助数10人,发展到近年来每年资助数百人,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项目的社会价值也屡获认可。2011年,“慈善圆梦”荣获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十佳社会公益活动”奖,获得高度肯定。2012年,在第二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典礼上,呼和浩特市入选“慈善百强城市”并获“五星级慈善城市”称号。
为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2014年1月,呼和浩特市慈善总会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为企业和个人捐赠提供税收优惠。在资金监管方面,市慈善总会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确保手续完备、账目清晰,并定期公布捐赠与使用信息。
项目运行坚持“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方针,既有政策支持,又保持民间活力。2023年,呼和浩特市慈善总会在社会组织评估中获AAAA级社会团体认证,专业机构认可其管理规范性。
如今,“慈善圆梦”已不仅是单纯的经济援助,更发展为一个全方位支持体系。受助学生在获得资金的同时,也得到心理关怀与能力建设支持。不少受助者学业有成后积极回馈社会,形成“爱心传递”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