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公益报(林 夕)日前,由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民国史研究中心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麻风病隔离防疫史料整理与研究(1368-1978)”课题组联合主办的专委会第五届年会暨“慈善与生命:中西互视与中国经验”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国内外近50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慈善文化传承、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展开深度对话。
会议开幕式由专委会秘书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曾桂林主持。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周秋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名誉会长圣辉长老,日本社会事业史学会会长、日本东洋大学教授金子光一,韩国社会福利史学会会长、韩国信韩大学教授林元善,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陶水木先后致辞。
在两场主旨报告中,学者们从多维度呈现了慈善史研究的纵深与广度。周秋光系统梳理中华慈善文化发展脉络,分析其当前面临的八大挑战及未来发展策略;苏州大学教授王卫平通过清代裕谦“教养兼施”思想研究,揭示传统慈善向现代转型的制度智慧;韩国学者郑美淑剖析当代韩国残疾人福利设施制度化进程;陶水木则聚焦民国时期上海慈善团体的房地产运营与经费管理,展现慈善经济运作的历史细节;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蔡勤禹还原抗战时期赛珍珠跨国慈善活动,印证民间外交的特殊价值;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教授池子华对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伤亡情况进行严谨考证;西南大学教授张文再现南宋士人刘宰乡居时的赈灾慈善活动;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林则从急赈电报费用豁免制度,剖析技术媒介与赈灾体系的近代关联。
分组讨论环节设置10个主题,涵盖慈善思想文化、传统善会善堂、医疗慈善事业、市镇慈善事业、宗教组织慈善、抗战前后慈善、当代慈善福利、慈善人物、红十字会和慈善空间网络等,学者们围绕相关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圆桌会议上,河南大学教授郭常英提出把“慈善网络”作为核心研究脉络,四川大学教授赵艾东谈到抗战大后方慈善史料的整理与视角创新,浙大城市学院教授徐华炳则主张以时空双重维度构建慈善史方法论。
闭幕式上,中韩两国学会互赠礼物,表示今后将深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东亚社会慈善史研究深入发展。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