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赵得地 殷莉萍)“这些证书和票据,就是父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7月的一个下午,浙江省余姚市93岁的老党员、退休税务干部朱道宗在平静中安祥辞世。儿子朱先生轻轻抚摸着老人留下的一大叠捐赠证书和票据,声音低沉地向前来辞行的亲友说道。
“父亲常说,生不带来什么,走也不该带走什么,要把能给的都留给有需要的人。”朱先生红着眼眶回忆道。老人留下的捐赠证书有几十本,各类捐赠票据也有数十张,金额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每年的“慈善一日捐”、2008年的汶川地震捐款,社区扶贫结对……这些泛黄的纸张上,每一张都清晰地印着余姚市慈善总会的公章,默默见证着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善举。
朱道宗老人1932年4月出生,在余姚市税务系统工作了一辈子。幼年时的他家庭经济困难,父母早逝,靠着亲戚的接济艰难度日。1949年,17岁的他满怀热情地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20世纪80年代,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把党员身份视为无上荣光,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年坚持交纳特殊党费。
退休后,他依然心系社会,热心公益。“对于每个月的退休金,父母坚持‘捐尽所有’的原则。”朱先生说。老两口生活极其简朴,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早年单位分配的唯一一套50多平方米的住房,也被他们变卖后全部捐出。朱道宗晚年寄居儿子家中,2023年因身体需要专业护理才入住养老院。即使在养老院,老人也保持着节俭的习惯,用电用水都精打细算。
余姚市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回忆,这位衣着朴素的老党员每次来捐款都很低调。“老人家总是放下钱就要走,是我们再三劝说才肯收下捐赠证书。”工作人员说,老人捐款时总是用信封装好现金,每一张钞票都抚得平平整整。有时候他还会带上他老伴的那一份捐款。在老人看来,捐款是理所应当的事,不需要任何表彰。他常说:“比起党和国家给我的,这些算不了什么。”
2015年8月,朱道宗与老伴共同做出了捐献遗体和角膜的决定。两人郑重地在志愿书上签字后,才告知家人。“父亲说,这是他为社会最后能作的贡献了。”朱先生说道。
遵照老人遗愿,他过世后,家属第一时间联系捐献接收事宜,宁波市眼科医院医生赶赴现场完成了眼角膜摘取,其遗体也送达宁波大学医学部。他的遗体将成为医学生成长的“无言良师”,他的角膜将为黑暗中的人重启光明。
余姚市慈善总会负责人表示:“朱老一生节俭,把‘捐尽所有’当作人生信条。他留下的不仅是这些捐赠证书和捐赠票据,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