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新闻
红歌嘹亮爱心涌 陕西省吴起县以“大家唱”奏响慈善文化新强音
2025-08-04 10:26:40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胡运森 陈铭洋)在陕北高原的深处,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与黄土风情的土地上,一场场以慈善为底色的文化变革正悄然发生。自2018年吴起县慈善协会启动“红心向党,慈心为民”主题慈善文化品牌项目以来,流动舞台如同一簇跃动的火苗,在沟壑纵横的山川间燃动近100场文化盛宴,吸引5万多人次参与,逐渐勾勒出“台上唱响慈善曲,台下和鸣爱心声,人人争做慈善人”的生动图景。吴起县委书记贺毅表示,吴起的慈善文化活动不仅覆盖城市,更深入乡村,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作出了积极贡献。

流动舞台:慈善文化的“移动课堂”

  当印有“吴起慈善”字样的流动舞台车驶入山坳,喧腾的锣鼓声便惊醒了沉睡的黄土层。慈善协会创新采用“戏曲+小品+快板”的复合艺术形式,将抽象的慈善理念转化为《好人就在身边》《扶贫路上手拉手》等10余部原创剧目。陕北说书艺人用三弦弹唱《慈善募捐到西安》,道情表演队以《吴起慈善在行动》演绎身边好人故事,让原本晦涩的慈善概念化作可感可知的视听盛宴。

  “以前觉得慈善就是捐钱,现在才明白帮老人挑水、教娃写字都是善举。”白豹镇一位村民在观看情景剧《游子吟》后,主动报名成为慈善协会志愿者。这种“寓教于乐”的传播方式,让吴起县慈善文化渗透率从项目启动前的12%跃升至如今的68%,真正实现了“演一场、教一片、带一村”的辐射效应。

全民参与:慈善生态的立体构建

  流动舞台不仅是艺术表演的载体,更成为激活乡村慈善资源的枢纽。慈善协会创造性设立“爱心超市”,村民每参与一次慈善知识问答可积1分,每完成一件善事可积5分,积分累计后能兑换农资或生活用品。这种激励机制催生出独特的慈善集市——台前是热闹的文艺演出,台后是村民自发组织的义剪、义诊、旧衣捐赠点,形成“看戏-学善-行善”完整闭环。

  在吴起县胜利山广场的演出现场,80岁的老人王耀平颤巍巍地将500元塞进捐款箱。尽管视力已大不如前,但他的心灵之光却愈发明亮,彰显着老党员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坚定支持与高尚情操。数据显示,项目实施后,全县年均慈善捐赠额增长1.2倍,志愿者队伍从800人扩增至3600人,逐步构建起“政府引导、协会搭台、群众唱戏”的慈善新生态。

文化浸润:红色土地的精神升华

  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吴起县将慈善文化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流动舞台多次深入雷达站慰问演出,延续军民鱼水情深;开设“红色慈善讲堂”,邀请老红军后代讲述革命年代的互助故事。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慈善精神在黄土地上扎下更深的根系。

  “我们不仅要送文化下乡,更要种文化入心。”吴起县慈善协会会长康秀莲介绍,项目已培育出12支乡村慈善文艺队,创作出《慈善三字经》《善行秧歌》等本土化作品。当道情艺人用苍凉而悠扬的嗓音唱出“吴起山来吴起水,慈善花开满山美”时,传统文化与现代慈善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共鸣。

数字赋能:慈善传播的现代转型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吴起县慈善协会启动“云舞台”建设计划:通过抖音直播演出实况,开发“善行吴起”小程序实现线上捐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活动场景。2024年“乡村振兴 陕西专场”公益日期间,线上参与人数突破1.2万,募集善款较传统方式增长27%,展现出“数字慈善”的巨大潜力。

  “现在年轻人通过手机就能看演出、做公益,慈善文化有了新载体。”返乡创业青年刘伟开发的“慈善地图”小程序,可实时显示全县慈善活动点位,成为数字时代连接善意的桥梁。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慈善文化在坚守本色的同时焕发新生。

  当最后一曲《爱的奉献》在夕阳中落下帷幕,流动舞台车又载着温暖驶向另一个村庄。车辙划过的地方,慈善的种子已在黄土地深处悄然萌发。吴起县的实践证明,当慈善文化找到与群众生活的契合点,便能激发出惊人的生命力。这片曾见证红军长征的土地,如今正以慈善为笔,书写着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壮丽篇章。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