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王学军 海慈研)廿七载春风化雨润心田,慈善之光照亮困境者的寒冬,每一次帮扶都在播种希望;廿七载细流成海聚大爱,公益火炬传递城市的温度,每一笔善款都在镌刻永恒。这绵延的温情长卷里,跃动着海安人对生命的敬畏,对家园的赤诚。2025年,江苏省海安市慈善总会步入第27个春秋。
27年来,海安市慈善总会通过推进项目化救助,实施分类管理,为困难群众解难解困,让慈善的阳光照射到每一个角落。
“如果不是市慈善会的救助,我不会站在这三尺讲台为学生上课。”2021年毕业于南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海安市李堡中学高二班语文老师马月琴逢人便说,言语间透露出无比感激,“我的爸爸是残疾人,母亲又是智障,我初中、高中、大学都是市、镇慈善会每年给予我助学金而读完的。”滨海新区汤灶村缪某怡,5岁时父亲在工地意外去世,随后母亲改嫁,9岁时奶奶患肝癌去世,靠爷爷在家务农维持生活。慈善会对缪某怡初中和高中进行帮扶救助,去年,缪某怡以优异成绩考上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一刹那,我感到幸福和激动,又感到无助与彷徨,海安慈善总会给予我热心帮助,为我和所有被资助的困难学子点燃了希望的灯塔,让我得以继续扬帆起航。”缪某怡说。家住李堡镇的孤儿吴某琴在小学、中学、高中一直得到市慈善会的救助,最终考上同济大学的研究生,成为上海一家知名医院的副主任医师……
“再穷不能穷教育。有些孩子因为家里没钱,面临辍学,我们要让他们背起书包上得起学。”海安市慈善总会会长孙进基说。“情暖学子”是海安市慈善总会设立的“慈善助学”项目,救助对象为全市孤儿、低收入家庭在校和新入学的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2018年起,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每人每年标准提高到4000元,高中生提高到3000元,初中生提高到2000元。27年来,海安市慈善总会“情暖学子”项目资助困难学子累计达9000多人次,捐助资金2300多万元。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突如其来的病魔、从天而降的人祸、防不胜防的自然灾害,往往会让一个好端端的家庭陷入困境。海安市慈善总会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家庭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虽然有了民政救助,但这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春节前夕,海安市委、市政府和市慈善总会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想起我们这些因病困难群众,我心里好开心。”海安滨海新区沿口村4组的梁某香说,“2024年4月份,我因吞咽困难入院检查,确诊食管恶性肿瘤,6月份花费近3万元进行手术,术后每21天化疗一次,先后化疗6次,总共花费6万多元。”梁某香从市慈善总会领导手中接过5000元慈善救助金后显得格外高兴。
2024年,全市发放百户助困救助基金107.5万元,为215户突发变故的家庭解了燃眉之急。13年来已为2100多户家庭发放“百户助困”资金1000多万元。
据介绍,海安市2014年5月在李堡镇李灶村试点组建慈善工作站,不到2年实现了一村一站,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慈善带来的福泽,各村慈善工作站资金由市基金会专户储存,善款孳息部分用于救助村民,救助对象由村工作站申报、镇慈善会审核、市慈善基金会审批打卡发放。到2024年底,全市236个村居(社区)建站,募集善款存量1.6亿元。累计资助困难群众3万余人,发放爱心款近亿元。
前不久,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南通市慈善总会会长黄巍东带队调研海安市慈善工作,听取了海安市慈善总会负责人的介绍,参观了胡集街道谭港村慈善工作站。黄巍东认为,海安市慈善工作成效显著,品牌项目特色鲜明,慈善救助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蓝天。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