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张雨嘉)在江苏常熟这片人文厚土上,言子(言偃)与张謇双星闪耀。作为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常熟籍先贤,言子“道启东南”,张謇则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在慈善领域,一个开创性地系统提出慈善理念,一个开拓性地实践现代慈善,薪火相传,跨越千年,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言子,孔子门下唯一的南方弟子,归乡传播儒家文化,奠定“礼治仁政”的慈善伦理根基。他所撰《礼运》篇系统论述的“大同”社会理想,成为中国慈善理念的源头活水。该篇记载言子随侍孔子参加鲁国蜡祭时的对话,孔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核心理念,强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博爱精神,主张构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这种将个体关怀扩展至社会全体的慈善思想,通过言子在武城推行的“弦歌之治”具象化——以礼乐教化涵养民众道德,使“大同”理念渗透于基层治理,形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社会风尚。常熟至今留存的言子墓、言子祠等遗迹,正是其“天下为公”思想浸润江南文化的历史见证。作为常熟人,言子将儒家“仁爱”与地域文化结合,开创“教化为先”的慈善路径,其“有教无类”“修己安人”的理念,为后世慈善事业奠定了人文基石,彰显出常熟“崇文重教”的地域传统。
张謇,常熟籍近代实业巨擘与慈善先驱,以“实业、教育、慈善”三位一体模式,在南通开创近代慈善典范。他的实践深深烙印着常熟的务实基因:以大生纱厂等实业为根基,通过“实业兴邦”,反哺社会,创办370余所学校、医院、养老院,推动南通地方自治。张謇的“村落主义”,将常熟的乡土情怀与近代工业文明有机结合,形成“经济—教育—公益”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不仅铸就南通近代化的辉煌,更成为中国近代区域发展的标杆。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如创办中国首所师范学校、首座博物馆,与常熟的开放基因一脉相承,展现出地域文化对慈善实践的滋养与赋能。
二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对“人”的深度关切。言子以礼乐教化培育道德人格,张謇以教育普及提升国民素质,均立足常熟人文土壤,聚焦人的全面发展,诠释了慈善“服务于人、造福社会”的终极价值,生动体现常熟文化中“崇文重教、以人为本”的内核。在系统治理智慧上,言子的“庶、富、教”与张謇的“实业、教育、慈善”,形成资源整合、协同共进的闭环,展现江南地区“系统思维、务实创新”的治理智慧,为当代慈善事业与地方发展,如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提供了历史镜鉴。文化层面,言子传承儒家“仁爱”思想,张謇融合江南务实精神与近代开放理念,共同塑造了常熟慈善文化的独特基因。在新时代,这一基因可转化为“文化+公益”模式,如依托言子文化、张謇实业遗产发展文旅公益、非遗传承公益,结合现代科技,如数字化公益平台、可持续发展项目,推动慈善模式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智慧焕发新生。
从时代价值看,张謇“实业反哺慈善”的实践,为常熟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提供了范本。当代企业可借鉴其模式,以商业成功反哺家乡公益,如“产业+公益”联动,助力常熟乡村振兴、教育提质,形成经济与慈善的良性循环,打造具有“常熟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标杆。言子与张謇的教育慈善理念,强调“知识赋能民生”,契合当下“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通过深化“教育+公益”,如乡村教师培养、职业技能培训,可提升常熟及周边地区民众的综合素质,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传承并发扬“崇文重教”的地域传统。此外,二者的实践还彰显了慈善与社会治理的协同效应。借鉴双贤的系统治理智慧,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共建机制,推动慈善事业与基层治理、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如社区养老、民生帮扶项目,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常熟乃至全国的社会和谐发展注入新动能。
言子与张謇,作为常熟的文化符号,其慈善精神是地域文化的精华,更是时代发展的养分。在新时代,传承双贤精神,就是要立足常熟深厚的人文底蕴,以“以人为本、系统创新、文化赋能”为核心,推动慈善事业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让常熟的慈善智慧照亮更多角落,为社会进步注入持久动力。正如张謇所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这份务实笃行的慈善精神,将继续在常熟乃至更广阔的天地间,书写新的时代篇章,让传统慈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芒,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