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周新生)华胜社区作为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规模最大的拆迁安置社区,面对人口结构复杂、治理需求多元等现实挑战,创新构建“爱己·爱人·爱社区”三维治理体系,形成“个体成长—群体互助—社区共治”的良性循环,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慈善社区建设路径,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江苏省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筑基:以自我提升激发内生动力
能力建设强根基。金坛区创新打造“技能提升工程”,建立“需求调研—课程开发—精准培训—就业对接”全链条服务体系。3年来累计开展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实用技能培训48期,培训居民2300余人次,实现就业创业转化率达76%。特别针对40-60岁“再就业困难群众”,开发“社区工匠”培育计划,培养水电维修、园林养护等专业技术人才127人。
身心健康促成长。构建“医养教”三位一体健康促进体系:设立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200份;组建“心灵护航”服务队,开展心理疏导210人次;创新“家庭健康积分制”,将健康管理纳入文明家庭评选指标。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达标率较2020年提升35个百分点。
聚力:以互助网络培育慈善文化
志愿服务体系化。建立“1+5+N”志愿服务架构,即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统筹,5支专业志愿服务队(红色帮帮团、老党员公益岗等)引领,N个特色项目支撑。“时间银行”制度累计存储志愿服务时长超1.2万小时,“爱心积分”兑换覆盖率达89%。“普法文艺队”原创作品《民法典在身边》获省级法治文艺展演二等奖。
精准帮扶制度化。创新“三色管理”机制,对特殊群体实行分级动态管理。重点打造的“瑞泽工疗站”,形成“能力评估—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就业支持”闭环服务体系,安置精神障碍、残疾人等特殊群体43人,开发手工编织、社区保洁等适配岗位15类,人均月增收1200元-2500元。
升华:以协同共治实现价值跃迁
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一核多元”治理格局,党组织引领下,建立“居民议事会—楼栋代表—网格员”三级协商机制,创新“好邻居茶社”“移动议事厅”等协商载体,完善《居民公约》,确保居民的参与权和话语权。2024年通过“社区微更新”项目,居民自筹资金58万元,增设停车位、非机动车充电棚、居民活动室等,真正实现“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办”。
发展动能持续化。打造“公益+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成立社区慈善基金,链接辖区企业建立“公益伙伴”联盟,创新“公益岗位认购”“技能帮扶订单”等机制。社区集体经济收入3年增长240%,反哺民生支出占比达65%,形成“发展促慈善,慈善助发展”的良性循环。
文化浸润深层化。实施“善治基因”培育工程,连续举办10届“文明家庭户”评选,编纂《社区善行录》,打造“慈善文化广场”,坚持开展慈善“一元捐”活动。创新“新市民融入计划”,通过“老带新”结对、社区党员政治生活馆建设等载体,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居民对社区认同度达92.7%,较安置初期提升45个百分点。
华胜社区的创新实践实现了三个重要跨越:从物质帮扶到能力建设的跨越,从个体慈善到系统治理的跨越,从社区善治到文明传承的跨越。其核心启示在于,新时代慈善社区建设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文化认同为纽带,构建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这种“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治理模式,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本文作者系常州市金坛区慈善总会会长)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