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新闻
着力推动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深度融合 —— 西安市长安区召开加快村(社区)慈善基金建设推动基层治理动员部署工作大会
2025-02-24 09:06:58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胡运森)2月18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加快村(社区)慈善基金建设推动基层治理动员部署工作大会在区政府召开。会议决定以村(社区)慈善基金建设为抓手,推动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深度融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大会由长安区民政局局长孟航海主持。长安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冯楠出席并讲话;区慈善会会长贺乐军安排部署工作;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张军成宣读学习《关于推动村(社区)慈善基金发展实施方案》;与会领导现场为部分已建立慈善基金的村(社区)进行了授牌;三名村社代表分享了社会治理经验和做法。各街道分管副书记,69个村党支部书记,已建立慈善基金的社区党委书记等参加大会。

  贺乐军介绍,打造以村社慈善基金为纽带、慈善项目为核心、专业服务为支撑、多方参与为保障的慈善参与基层治理的“长安模式”是长安区慈善会的创新慈善项目。从2023年实施以来,共18个社区设立村社慈善基金75.63万元。该项目取得了积极成效并得到长安区委、区政府充分肯定与支持。长安区慈善会在区民政局、区委社会工作部的支持下,力争在3年时间内实现村社慈善基金建设全覆盖,建立起规范化、专业化、可持续化的村社慈善基金建设体系,让慈善力量在村社建设、村社治理和村社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村社治理注入新活力。

  冯楠表示,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长安区践行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提高站位,凝聚思想共识。发展村社区慈善基金,是汇聚爱心力量、助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通过搭建慈善平台,可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汇聚爱心资源,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村社区慈善基金,也是创新基层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抓手。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可以激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增强村(居)民自治意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村社区慈善基金,同时是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慈善活动,可以弘扬扶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冯楠还表示,要盘活资源,带动社会参与。一是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二是拓宽募捐渠道,壮大基金规模。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筹资”的原则,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慈善活动,广泛动员企业商铺、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捐赠,不断壮大基金蓄水池。三是深化资源整合,凝聚发展合力。积极探索“慈善+商业”等模式,充分利用村社公共空间,开发商贸餐饮、公益广告位、停车充电桩等慈善造血项目,推动慈善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的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要强化保障,引导规范发展。一是健全组织体系,织密慈善网络。要建立健全区、街、村(社区)慈善组织体系,构建起上下联动、运作高效的慈善网络,通过组织开展慈善活动,提升慈善覆盖面,提供精准帮扶,真正做到“慈善为民、服务基层”。二是搭好慈善平台,以基金促发展。要依托区慈善“公益宝”平台,建立村(社区)慈善基金项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基金募集渠道,实现“人人公益、触手可及”,促进基金设立、发展和壮大。三是规范基金管理,确保阳光运行。要建立健全基金管理运行机制,严格资金使用审批程序,加强资金全流程监管,确保基金使用公开透明、规范高效。

  要聚焦需求,助力基层治理。一是精准实施项目,提升救助实效。要聚焦“一老一小一弱”等困难群众,精心设计实施一批群众急需、社会效益好的慈善项目,让困难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二是深化“五社联动”,凝聚善治合力。要以村(社区)为主阵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志愿者为依托、以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通过多方协调联动,推动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融合发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三是打造慈善品牌,提升幸福指数。要在全区建立起一批覆盖广泛、运作规范、群众称赞的村(社区)慈善品牌,以“小基金”撬动“大治理”,努力打造“慈善之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