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南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 何焕利
为了进一步推进慈善教育,让慈善教育与学校工作深度融合,渭南市实验小学申报教育部“十三五”规划课题《西部小学慈善教育实践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成功立项,在接下来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的慈善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图为“与爱牵手 心向阳光”实验小学学生慈善作品集
一、专项研究,与综合实践课程相得益彰
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针对《慈善读本》(小学版)进行了二次开发,进一步把握年龄特征,引申日常案例,采用“序言+活动”的编写形式,并在其中融入临渭元素,最终修订成一套12本的《慈善读本》。
学校的慈善教育充分落实国家课程指导纲要,将课程安排进课表,确保课时数,并制定了《慈善教育课评价细则》。
二、跟进研究,与学校工作各个方面深度融合
课题注重研究融合慈善教育与学校的日常工作。一是让慈善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整合。课程目标是培育小学生慈善品质,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慈善行为,形成有爱心、同情心、感恩心的慈善习惯。二是慈善教育与课堂教学完美融合。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授课内容,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将教学内容与慈善教育进行融合。学校为低年级学生设置了富有童趣的编演,为中年级学生设置了复述讲解活动,为高年级设置了社会调查和汇报活动,让慈善教育扎下根、接地气。三是慈善教育与教师研修无缝结合。学校组织教师研读《慈善读本》,了解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做到心中有数;组织集体备课,梳理课时知识、拟定教学环节,做到教学有法;组织合作磨课,确定教学目标,规范教学语言,达到智慧共享;组织课后反思,提炼课堂亮点,分析失误成因,达到专业成长。
三、总结研究,为学生素养提升增添动力
在慈善课题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一是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学校师生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捐赠书本、文具、衣物上万件;“废旧衣物、一张纸献爱心”活动募得善款13866元,捐赠衣物3500余件;“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家长参与今年“99公益日”网络慈善募捐活动,募集善款近20万元。二是劳动意识显著提高。在学校,学生们能够主动帮助老师打扫教室卫生,在家能够积极承担家务,并可以在业余时间多次走进福利院,将爱心奉献给有需要的人们。三是学生良好人格不断健全。通过《慈善读本》,学生们感恩的意识开始植根、慈善的种子从此萌发。在“慈善”书法作品中,学生们用稚嫩的一横一竖书写着自己的慈善誓言,在“爱心画”作品中,学生们用鲜艳的赤橙黄绿,一笔一划点缀着自己的慈善梦想。
今后,学校将继续深化课题研究,强化工作融合,创新工作形式,将“慈善”这一“基因工程”“种子项目”做好、做精、做实在,以慈善教育为切口,为培养有本领、有担当、有理想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