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城访谈】
慈善公益报(安 迪)“善城访谈”是一档人物对话栏目,通过邀请慈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者,以“城市慈善”为主题进行深度访谈,记录并分享他们的思考和见解,梳理城市慈善的发展脉络,为城市慈善发展留下印记。本期专访广东省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钟晓明。
问:目前广东省慈善总会主要关注哪些议题?
钟晓明:广东省慈善总会(下文简称“省慈善总会”)是一家全省性枢纽型慈善组织,也是一家5A(AAAAA)级慈善组织。自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心大局,以党建引领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分别是:强化党建引领,确保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持续参与“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积极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彰显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打造品牌慈善项目和专项基金;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带动管理服务提质增效;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努力打造服务型阳光慈善。
截至2023年9月30日,我们在“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中累计接收捐款48.98亿元,并根据捐赠人意愿和省“6.30”活动办公室要求,共拨付善款45亿元,支持了超过3100个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项目。“大爱救心”项目开展16年来,支出资金超1.6亿元,资助了超过7000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完成手术,获“中华慈善奖”和“中华慈善品牌项目”。“大爱助康”项目开展10年来,支出资金3000多万元,为3000多名残疾人适配假肢等辅具,提供康复训练服务。在广州这座“慈善之城”,我们也积极与各个公益慈善组织联动,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慈善服务,其中包括联合慈善组织开展“南粤慈善 公益同行”;与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开展“AED急救行动”项目,在地铁、车站、机场、大学城、社区以及一系列公共服务场所配备AED;与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广州市相关区慈善会一起开展“安居计划”居家微改造项目等。
问:广东省慈善总会开展了不少慈善项目,怎么看待一个地方的城市慈善发展?
钟晓明:在我看来,讨论城市慈善其实是讨论慈善参与面和参与度的问题。因为城市是一个人口聚集的地方,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也相对集中,所以城市慈善首先要把人动员起来。我们都说,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城市慈善一定不是少数人的慈善、精英的慈善或企业的慈善,而是大众的慈善,要特别体现“大众”。城市慈善要把人动员起来,不仅仅要开展慈善活动,还需要做好慈善文化宣传,弘扬慈善文化和慈善精神,让大家知道慈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慈善、怎么做慈善,只有了解这些后,真正认识慈善后,大家就会自觉地参与进来,形成人人为慈善、人人可慈善的城市慈善氛围。
把人动员起来,接着就要资源链接。我们需要为有意愿参与慈善的人们提供平台,而且是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慈善平台。因为城市里每个人都参与,需要更多方便快捷的路径,才能高效地为爱心提供优质的服务。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慈善平台可以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参与慈善,大家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慈善平台同时参与支持多个公益慈善项目,并且及时了解慈善项目的信息。
问:要提高城市慈善的参与度和参与面,枢纽型慈善组织可以做些什么?
钟晓明:我们讲人人为慈善,人人可慈善,其实要做到也不容易。单个慈善组织的人力总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我们需要搭建慈善合作平台以及公众参与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做一个慈善项目,不能唱独角戏,而是行业要联动起来,社会要参与进来,资源要链接起来。比如“安居计划”居家微改造项目——从化区房屋改造活动就是广东省慈善总会、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广州市从化区慈善会联合举办,由企业支持,众多志愿者参与的一个慈善活动。
好的公益慈善项目需要发动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的参与,才能更好地开展起来,做好城市慈善,最重要的是提供平台,通过项目让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公益慈善,像广州市慈善会发起的“微心愿·善暖万家”慈善项目,就体现了大众参与的特点——平台设定好规则,设置许多微心愿项目,通过平台邀请公众认领,然后联动社会组织落地,平台监督指导,确保爱心落到最需要的人身上,这样项目就能做大、做优。
问:广东地区的城市慈善发展水平目前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是否会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挑战?
钟晓明:从全国来看,广东省的慈善组织数量占比较多,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但是也面临着发展不均衡的挑战。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推动慈善事业的各种资源相对匮乏,这时,省级枢纽型慈善组织要起到龙头引领作用。目前,全省地级市和县级慈善会都是省慈善总会的会员、理事单位,广州市慈善会、深圳市慈善会是副会长单位,我们通过这一个组织架构把各地联合起来,并共同开展慈善项目。比如“大爱救心”项目,县级慈善会主要负责宣传发动以及信息收集,市级慈善会业务指导给予帮助,省慈善总会组织医疗专家团队和慈善资源开展救助工作。我们在全省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试点,也是实现了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五社联动。此外,我们每年开展的“慈善情暖万家”送温暖活动也是省慈善总会牵头,全省慈善会系统参与,通过这一方式把全省的慈善组织工作带动起来。
同时,省慈善总会也在不断完善线上平台。我们已上线“粤善行”小程序,与“粤省事”开展宣传对接,实时记录慈善行为,实现了捐款、捐赠票据和捐赠证书管理、基金及项目管理、信息公开、数据分析线上实时化,有效提高了服务和管理水平。我们正在推进这个平台免费提供给全省市级、县级慈善会,在这一个平台上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资源共有,建立服务共建共享的机制。
为了解决慈善人才不足、专业队伍不强的问题,在省民政厅指导下,我们制订了慈善事业人才培养计划——“粤善英才”计划,每年分别开展两期线上和线下培训,重点培养领军型、管理型慈善人才,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思想作风硬,有为民情怀、群众情结、廉洁务实的慈善队伍,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问:在实践中,城市慈善发展还涉及哪些因素?
钟晓明:城市慈善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依法依规公开透明,争取社会的公信力,社会认可度高了,慈善工作自然就能开展起来。二是慈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慈善项目的品牌打造。
在我看来,慈善组织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专业,把自己打造成影响力大、公信力高、公众认可放心的慈善组织。我们的社会不缺爱心,但慈善事业在公共开支的占比远不及一些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说明了慈善资源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就以我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为例,现在很多时候,其实想做事的单位和个人也很多,但有的是自己去做了,自己去帮助人,自己给家乡捐款等,但不通过慈善组织,这是因为一方面部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还不够。另一方面是宣传不够,公众内心深处没形成慈善的共识。
我认为这需要从慈善文化的推广入手。如何宣扬慈善文化和慈善精神,根植于广大群众内心深处,实现内化于心,即真心实意想做善事,愿意做善事,并且相信我们慈善组织——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久久为功,才能促成社会认同。在这方面,我们计划打造岭南慈善馆,通过企业捐助,联动社会组织,动员广大公众同建一个慈善馆,让我们的慈善故事、慈善文化、慈善精神可以通过一个实体对外全方位地展现并流传。我们希望这个地方可以成为慈善文化宣传、慈善项目展示、慈善活动体验一体的综合场馆,成为慈善打卡点,通过这一方式弘扬慈善文化,激发慈善热情,对接慈善资源,大家可以在这里比较全面了解慈善激发大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
另外一点,我认为慈善组织需要打造服务型阳光慈善。很多人想做慈善,但是他不知道找谁做慈善,也不知道怎么做慈善。过去往往是有什么事的时候发动大家来捐款,捐完款以后就由机构自己来做,公众基本没有参与,信息公开也不够,公众对部分慈善机构信心不足,慈善的效果并不好。
现在我们强调服务型慈善,就是只要你想做慈善,我们就可以为你提供平台服务和专业指导,帮助爱心人士把好事做成,把好事做好。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观念上转变——慈善组织从业者要意识到自己首先应该是服务型人才,就是要让想做善事的人做成善事,做好善事。同时,当爱心人士有需求,有想法,我们需要提供有效的服务,让这些善意可以落地。目前,总会共设立了22个专项基金,共筹集善款3000多万元,在关爱帮扶特殊困难群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不仅会为大家提供服务平台,也提供点对点的专业指导,包括项目怎么设定并实施、资金如何筹集、善款如何使用等,让大家感觉到有服务,有支持,当有一个好的想法时,是可以在慈善组织的帮助支持下实现自己做慈善的心愿,这时,就会有越来越多人愿意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