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杨奕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新时代老龄工作指明了方向任务。
近来,社会大力推进“积极老龄观”,从“老年人困难有人帮”“老年人事情有人管”,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各地慈善会持续引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将积极老龄化理念融入社会发展全过程。
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
让老年人困难有人帮
9月中旬,由陕西省西安市慈善会、西安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三心堂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在西安市开展的老年人助浴关爱服务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将为西安市16个区县行动不便老人提供流动助浴和上门助浴服务,解决1000名老人的洗澡难题。目前,流动助浴车在重庆等10余个城市已经服务6万人次。
营造人人爱老护老的社会环境、大力宣传积极老龄化观念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对此,各地不断交流探索,持续发展惠普型养老服务,扫清老年人日常的生活难题,让他们体验到更加舒适、贴心的服务。
在一年一度的“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中,北京市东城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东城区慈善协会、东华门街道在普度寺广场举办“慈善大集”,吸引了众多慈善组织和热心市民的参与。现场发布了18个社区慈善项目,养老服务相关的项目占到了一半。
北京朝阳门街道的“爱心竹梦”助老服务项目以社区中的半失能老人为服务对象,解决他们日常的生活难题。项目将通过招募志愿者、建立帮扶对象台账、成立帮扶小组的方式,开展定期上门探视和日常照护服务的工作,满足半失能老人的基本物资保障、医疗救助、心理慰藉等需求。
今年5月,北京东华门街道的“老饭友饭桌”项目正式落地。该项目以社区全体老年人为服务对象,旨在解决社区老年人“用餐难”问题。“以前老吃外卖,太油了,还是老年餐更合胃口。”90岁的王焕莲老人说:“在社区慈善项目的支持下,大家每顿饭只需要花10元钱就能吃上一荤两素的老年餐,营养又健康。”
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
让老年人事情有人管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规模巨大的老年群体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宝贵的社会财富。在农村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的过程中,鼓励退休、留守在家的老人走出家门,协调完善其社会参与的机制,对积极老龄化理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整洁的办公室,挂在门口的是值日轮班表,走进房间,可以看到书架上整齐摆放着的系列书籍,全部是关于养生知识和老年病防治的内容,一旁的笔记本有着密密麻麻的批注,上面记录着每位老人的健康体检信息,以及志愿服务全年收入支出台账、志愿队出勤记录。
这里是飞云江北岸山村的村小学的旧校舍,现在,被人们改造为村里的为老服务中心,是浙江省瑞安市慈善总会在马屿镇梅屿社区大岙底自然村的慈善义工志愿服务队设置的办公室,这里为留守、退休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了发挥余热的平台,让他们成为“银发”志愿者。
在为老服务中心,老年人会定期前来进行健康体检、聆听健康讲座、免费艾灸体验,“银发”志愿者在现场指导老人合理用药,并开展老人中医“八段锦”健身操教学,营造良好的锻炼养生氛围。
“老人家,最近身体怎么样?生活起居还好吗?”“看到您体格硬朗、精神好,我们由衷地开心!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为解决村里19名85岁以上的空巢、失偶独居、残疾老人的生活难题,“银发”志愿队专门成立“为老”服务走访小组,每月上门慰问至少一次,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带去牛奶、花生油、面粉等慰问品,向他们送去关怀和温暖。
据悉,“银发”志愿者们还会定期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理发,义务理发师吴存满说:“他们行动不便,我应该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志愿者就是这样,从细小的事情做起,将最贴心的关怀和服务送到老人的身边。”
这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银发”志愿者更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社会价值,让老年生活更充实的同时,也不断带动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志愿服务队,在身体力行中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积极老龄观融入温馨家园的每一个角落。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