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新闻
把文化慈善写在常熟大地上
2022-12-21 07:54:39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    江苏省常熟市慈善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从先贤言偃(孔门十哲、南方夫子)“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发慈善之先声,到祖籍常熟的爱国实业家张謇开近代公益慈善先河;从明代万历年常熟知县廉吏杨涟“兴修水利、兴教助学、扶弱救灾”的善举,到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温衾、丁兰刻木事亲、孟宗哭竹生笋”民间故事的善行……慈善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作为名城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常熟大地上薪火传承、发扬光大。

  近年来,把物质慈善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把文化慈善写在常熟的大地上,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建设更高品质“江南福地”贡献力量,成为常熟慈善不懈努力的方向。慈善文化是“筑善基、开善源、促善行”的重要工作,是常熟慈善大格局的重要组成。常熟市慈善总会按照慈善法“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的要求,赓续传统慈善文化,整合现代慈善理念,着力从“载体、平台、项目”三个维度,精心厚植慈善文化,打造慈善文化软实力。

  载体是慈善文化推进的基础。自2018年始,常熟市慈善总会大力实施慈善文化“五个一”工程,即一句深入人心的慈善口号“善行改变你我”、一首唱响全市的歌曲《慈善之歌》、一本讲好慈善故事的书《行善真好》、一套深受百姓喜爱的慈善年画、一批弘扬慈善文化的平台载体。慈善总会举办以“善行改变你我”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创作“慈善之歌”在全市公交车上循环播放,策划开展近百场“慈善演出”下乡活动;市慈善书画院的16位本土书画名家执笔,累计推出慈善年画6套共12万册,连续六年开展“万册慈善年画进万家”活动;编印《行善真好》1.5万册,传递“上善若水”的价值观;市委党校开设新时代公益慈善专题培训,举办市委中心组专题学习报告会,传承慈善文化,弘扬大爱力量,全面打造“人人可慈善,人人皆慈善”格局。

  平台是慈善文化展示的窗口。常熟市慈善总会大力推进市、镇、村三级慈善文化阵地建设,形成特色矩阵、产业聚合效应。常熟慈善文化园,占地100亩,依托琴川城市公园打造,由公园入口区、慈善传承区、慈善教育区、项目展示区、善语长廊区等五个功能区组成,是展示常熟文化的新地标。5个镇级慈善文化主题公园,形成了孝爱梅李、德善辛镇、无忧海虞等区域慈善品牌。开展“小城大爱、善美家园”示范村建设,结合“千村美居”工程,把“孝善”元素融入3000多个村庄,抬头可见,入脑入心。2022年“中华慈善日”前夕,还授予卫氏义庄等六个单位“常熟市慈善文化教育基地”称号。

  项目是慈善文化建设的抓手。常熟市慈善总会大力推动慈善文化进校园、慈善文化进社区项目建设,让教育成为最大的慈善,慈善成为最美的教育。慈善法规定,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从2020年起,市慈善总会联合市教育局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全市99所中小学全面推进,组织“向上向善”中小学生写慈善征文活动和书法比赛,分别收到稿件1012件和4018幅,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慈善文化进校园”示范单位。开展慈善文化进社区(村)活动,建立常熟市慈善总会艺术团,每年演出近百场次,直接受众超3万人,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传递慈善爱心,弘扬社会正能量。

  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浦光指出:常熟慈善宣传的一大特点是让慈善文化“美”起来。在厚植慈善文化,共建善美常熟中,“善美”被融入市委党校教学工作,建成公益慈善培训基地,成为年轻干部的“必修课”;“善美”化作一台戏,下乡进村,成为百姓的“开心果”;“善美”注入一首歌,在城市户外大屏、公交车上反复播放,成为群众的“流行曲”;“善美”变成了一幅幅年画,飞进寻常百姓家;“善美”融入千村美居工程,变成了一道城市风景线,琴川主题公园亮出名城慈善底蕴,成为网红“打卡地”;“善美”也走进校园,“慈场”日渐强大,慈善文化融入琅琅读书声,营造了向上向善的校园慈善文化氛围。

  得益于常熟慈善文化的深入推进,常熟慈善的“善基”越来越宽,五年中有40万人次奉献了爱心;常熟慈善的“善源”越来越多,2022年慈善捐款超过1.3亿;常熟慈善的“善行”越来越广,近五年有13.6万人次困难人群切实受惠,慈善正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让“人人可慈善,行行能慈善”蔚然成风。(常 慈)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