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 时隔月余,再回老家,聊起我给推荐的“慈善助耕”项目,几位村干部、慈善志愿者兴奋地说:这是一个好项目,其好处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针对性强。农村有些患病者、残障者和年老体弱者等缺乏劳力的家庭,既无法务工经商,又难以种好庄稼,仅凭一己之力想在土地上谋生存,确有一定的困难。因而,因户施策给予一定资助,帮其解决种子、农药、肥料及耕种等实际困难,是扶其过桥上岸的必要措施。
二是对象精准。农事操作上的困难户,既有长期存在的,也有临时出现的,帮扶谁和帮什么、怎么帮,需要准确定位。慈善组织和基层干部走村入户调查,摸排具体对象,建档立卡,跟踪服务与考评,从而确保了精准定向,杜绝了盲目帮扶的负面效应。
其三是做法到位。从春季上门商定耕作项目,到秋季帮助收回来或卖出去,实实在在帮到了田间地头,帮齐了生产要素,帮全了生产环节,帮出了质量效益,从而让项目收到了双方满意的理想效果。
这个好项目,是辽宁省庄河市慈慈总会今春推出的支农助困行动。他们今年帮助4个乡镇8个因病致困家庭,捐助现金及农资的价值虽然只有12350元,但却收到“帮出了实效,帮出了希望,帮出了感情”的良好效果。该项目的重大意义,在于为巩固脱贫成果,铲除致困因素,探出了一条小而实的好思路。
这条题为《“慈善助耕”项目收获美好“丰”景》的报道,刊发于《慈善公益报》2022年11月2日第6版。我看了感到新鲜,认为具有可复制性,就将其带回老家,推荐给村干部和志愿服务队。大家传阅之后从中受到了启发,找到了方法,普遍感到:抓好“慈善助耕”,有益共同富裕,有利乡村振兴;只要我们选准对象、选对助法、务实抓好,就一定能助出满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李焕龙)
责任编辑:csgyb2